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蒙阴183个合作社撑起山区特色产业

临沂日报 2015-07-29 21:03 大字

眼下正是蜜桃销售的旺季,在蒙阴县岱崮镇旺庄果品专业合作社里,社员们正忙着给蜜桃套网套、贴标、整装入箱;一辆辆运输车有条不紊地装载着打包好的蜜桃,准备运往各大超市。岱崮镇井旺庄村村民刘纪海说:“多亏加入了果品专业合作社,今年不再为蜜桃销路发愁了。”

和刘纪海一样,蒙阴县越来越多的果农在各个果品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实现了果品专业化管理,销售渠道不断拓宽,果农收入稳步提高。这个县从山区实际出发,在全县推广农业精品示范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与市场对接、与城市对接、与企业对接的“一园一社三对接”模式,找到了一条符合县情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示范园,引领果农变革

仲夏,走进旺庄果品专业合作社的桃园,满目苍翠,瓜果飘香。村民崔伟军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民们开始种上了桃树、苹果树,由于品种、种植技术等问题,果农收益偏低。当时每亩桃园产量只有1000多公斤。”

品种老化、种植技术落后造成农民收入上不去,只有改变陈旧的种植、经营模式,才能突破果农增收的瓶颈。

于凤军是旺庄果品专业合作社社长,也是发起人。他卖过农资,搞过果品贩运,是位有经营头脑的人。于凤军认为,让农民引进种植新品种,须让农民看到好处。于是,他在2003年成立合作社,出资30万元,租了50亩地作为示范园,引种了中华寿桃、仓方早生(大红桃蒌)、蒙山红等新品种,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园内的新品种桃树,亩产高达4000公斤,每亩可增收6000多元。看到示范园效益的村民们,接受了新品种,桃子“换脸”也给他们带来了好收益。

合作社,成了果农主心骨

旺庄果品专业合作社成了当地几个村村民的依托。井旺庄村民崔伟军在村北山坡上有20亩果园,之后又承包了15亩,他以土地入股加入了合作社,种上了合作社培育的中华寿桃等十几个新品种。

崔伟军说:“过去,山上上不去水,浇地时要用800多米的水管,分三级才能把水引上山。入社后,合作社把水管引到了地头,拧开水管就浇。”去年,崔伟军家年纯收入10万多元,他说:“合作社不但给我们修了路、通了电、上了水管,到收获时,还以比市场价高出两到三毛的价钱收我们的桃子。此外,每年我们股民还能拿到10%以上的红利。”

野店镇南宴子村村民也尝到了加入合作社的甜头。村民说,合作社把土地都调到了一起,一户一大块,发展起来成规模,管理起来省工省力。另外,合作社有懂技术的,可以指导不懂技术的;有闯市场的能人,村民可以依靠他们销售果品,互相帮扶,共同致富。

创品牌,实现“三对接”

于凤军说,规模有了,产量上来了,再像过去那样等外地经销商来收已不现实了。为确保蜜桃销得出、销得好,旺庄果品专业合作社将示范园生产的蜜桃统一注册了“蒙山脆”品牌,申请并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A级”食品证书认定。

在此基础上,合作社将蜜桃分为三个档次,有针对性地实施“三对接”的销售模式。一是示范园的精品果对接大型超市。二是中档果对接批发市场。三是次级果对接加工企业。

通过实行“三对接”,不同档次的果品都找到了适当的销路,大幅度地增加了合作社和果农收入。遍布全县的1500个营销大户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使蒙阴蜜桃走向了全国。

蒙阴县在总结“一园一社三对接”模式的基础上,建成绿色标准化基地32万亩,建成16处果树精品示范园和20处标准化养殖场,统一注册了“蒙阴”果品品牌,蒙山脆牌蜜桃、玉皇山牌原粮鸡蛋等34种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目前,全县有183个示范合作社在抱团闯市场,有了品牌有了市场,山区农民种地获得了高收益。 丁立国 李朋 

新闻推荐

连日来蒙阴县常路镇农民抓住当前雨后有利时机走进田间

连日来,蒙阴县常路镇农民抓住当前雨后有利时机,走进田间地头,对秋季作物进行施肥、除草、防虫、疏通排水渠道,掀起了雨后抢管的高潮,为秋作物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目前,该镇玉米追肥3000余亩,病虫害防...

蒙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蒙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