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领头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红色朱村走出绿色振兴路

大众日报 2020-11-06 09:37 大字

□本报记者 杜辉升 纪伟

本报通讯员 文平 姜自菲

11月4日,在临沭县曹庄镇朱村东侧,一座新建大桥横跨沭河,结束了朱村人进城需要绕路的历史。“再过两周,朱村沭河大桥就正式通车了,我们去县城能少走十几公里路。”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说。而在朱村西侧临沂欧拉农业公司的温室展厅里,各色鲜花栽种在柳编制成的花盆里,在深秋时节留住了满园花香。据一位正侍候花草的员工介绍,随着朱村柳编产业逐渐做大做强,越来越多的本村妇女走上工作岗位,成了柳编技师、园艺师。

朱村是革命老区,是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战斗发生地,是“枪声就是命令”的诞生地。多年来,临沭县围绕红色文化这条主线,聚焦“强富美活”四个重点,不断探索老区人民幸福生活、乡村振兴的方法路径,红色朱村逐渐走出了一条绿色振兴的路子。

党的领导是朱村红色文化的源头活水,也是朱村建设发展的引领力量。临沭县以朱村为典范,创新农村党建“三三制”工作法,从组织、支部、党员三向发力,推进区域化发展、堡垒式党建、先锋型党员三项建设,实现村居发展统筹推进、支部引领、党员服务三个转变,筑牢了朱村快速发展根基。党组织当好“火车头”,从“单村发展”向“整体统筹”转变。临沭县委多次到村集体调研和现场办公,在广泛听取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明确了建设朱村老区人民幸福生活样板区的工作思路,确立了以“滨海延安·红色朱村”为发展定位,建设沂蒙红色精神传承村、老区人民红火生活样板村、鲁南网红气质文创村。朱村也创新实施“支部建在网格上”,县直部门选派干部与镇村干部成立联合党支部,三级联动开展网格化服务工作,夯实农村社会治理基础。

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朱村探索出一条“支部领头、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成立孝善养老基金会,建设1处1000余平方米的产业扶贫车间,与青岛晶丽雅服装有限公司对接,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人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现在,朱村成为临沭县第一批整体脱贫村居。

党员当好“先锋队”,从“群众找”向“干部跑”转变。朱村深厚的红色革命文化,始终感染激励着每一名党员群众。村里实行“红色帮办代办”服务,明确60余项村级代办事项,实现20项政务服务下沉,由村干部和党员轮流带班,建立干群月见面和代办事项公开制度,实现了“一条龙”“代办式”“点题式”服务,把“百姓事”当成“自家事”,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朱村涌现出了义务讲解员王经臣、义务代办员钟云、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王洋等一批“身边楷模”,在群众中树起了一面面鲜明的旗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依托山水并存的资源优势,建设“园区朱村、全景朱村、品牌朱村”,实现产业兴、农民富。2019年,朱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万元,是2013年的1.6倍。改变发展思路,农业由“小农户”向“园区化”发展。按照“农文旅”融合发展理念,规划建设了“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依托临沂欧拉农业公司,当地流转种植杞柳2100亩,改造提升了欧拉花园、精品民宿等项目,新增就业岗位500余个。在分沂入沭运河和沭河交汇处,建设了集采摘、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种植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

改变发展路径,文旅由“景点式”向“全域化”发展。注重内拓外联,突出“沂沭水乡、千年朱村”主题,以红色文化为主,历史文化和水乡文化为辅,完善朱村游客中心、特色民宿等旅游配套设施,整合周边的沭河古道、岌山地质公园等资源,打造朱村特色旅游区,成功创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获评国家2A级景区。

改变发展模式,传统产业由“粗放型”向“品牌化”发展。柳编是临沭的传统特色产业,每年可实现两亿美元的出口额,占全县出口总额的40%以上。以“临沭杞柳”“红色朱村”为品牌,放大“中国柳编之都”效应,建成1.4万平方米的中国柳编艺术博览中心展馆,先后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和第六届中国临沭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累计接待游客60万余人,带动消费2600余万元。

新闻推荐

临沭公积金服务窗口荣获“流动红旗”

日前,在临沭县政务大厅服务窗口一窗受理、线上业务、现场办公、好差评率、工作纪律、职工出勤、服务仪表、统一工装、信息...

临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临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