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继勇:亲历沂蒙教育“奇迹”
从教40年,党继勇亲历了沂蒙老区乡村教育的变迁。
1979年,高中毕业的党继勇参加了县里的教师招考,成为临沭县临沭街道党官庄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回想起刚刚工作时孩子们上课时的情景,党继勇记忆犹新:“尽管学校位置不算偏远,但教学条件非常简陋,整个学校就两间草房教室,土台子垒的课桌,需要学生上课自带板凳。由于家庭贫困,很多孩子没法适龄入学,十多岁的孩子上一二年级的情况很常见。教室紧张,学校将两三个年级的孩子安排在一间教室,组成‘复式班’。”
改革开放后,临沂市对教育的投入开始逐年加大,逐步提升农村办学条件,补齐农村义务教育短板。党继勇所在的党官庄小学从1985年起几经合并、扩建,从茅草房到大瓦房、再到现代化的教学楼,从当年只有两间教室的党官庄小学到2012年可容纳16个教学班、700余名学生就读的姚基金小学。令党继勇惊喜的是,这所农村新学校不仅有气派的教学楼,还配套了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和塑胶操场,农村孩子在操场上奔跑也不会变成“泥孩子”了。
“促进农村教育发展,除了改善‘硬件’,县里还通过招聘农村定岗教师、推行教育云平台等多种形式,提升农村教育‘软件’。”2010年,党继勇有了一位“大学生”同事,这是他们学校招聘来的第一个大学生。“这几年,县里开始为农村学校招考特岗教师,各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得到充实。年轻教师不仅为农村学校带来了工作新思路,更带来了教育新希望。”
2012年,临沭县试点建设基础教育“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给党继勇的教学带来了新改变。“2000年左右推行信息化教学的时候,用投影仪将内容投到墙上,当时就觉得很先进了,没想到现在只要将课件提前做好传到云空间,在有网络的地方,就能使用课件,孩子们上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党继勇感慨万千,“云空间在方便教师授课的同时,也构建了一个所有老师通用的平台。”
从“草房子,土台子”到学校是“最美建筑”,从老师们上课用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三大件”到教育云平台,从城校挤村校破到全面改薄、破解大班额,为每个城乡孩子创造公平均等的受教育机会……40年,党继勇也从一个年轻小伙到即将退休的老师,“改革开放40年,咱们老区的教育事业经历了‘奇迹’般的变化,相信未来的教学模式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张萍 通讯员 徐娜 李青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王月玲)11月3日,从2018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临沭赛场上传来消息,市机电工程学校机电系学生韩秀彬(指导教师...
临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