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东临沭探索***新模式 针线织起扶贫路 柳条编出幸福来

财经新报 2016-08-01 07:47 大字

一幅用传统绒绣工艺制作的孔子半身像,静静置于山东临沭县宗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展厅。工艺精湛,绣像针脚细密,看上去如同一张照片。

“这是一位贫困户花了两个多月时间绣的,可以卖到4800元。”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企业总经理莫宗荣介绍说。

展厅的隔壁,39岁的李华红正埋头绣着工艺品。不同颜色的针线,在织布两面上下穿梭。几年前,李华红手里攥着的还是锄头与犁,承包着七八亩耕地,虽然腿脚不便,天天得下地侍弄小麦、玉米。“现在到车间上班,每天能挣五六十块。工作不辛苦,家里人也支持。”李华红说。

像李华红这样的员工,这家企业还有许多。通过“企业+农户”的脱贫模式,公司带动131户困难家庭就业脱贫,其中66户还是残疾人贫困户。

“每人每月平均工资1000多元,年末岁尾还有年终奖,最高的能拿到6000元。”莫宗荣表示,看到这里工作的人绽放出开朗的笑容,比什么都高兴。

在这里,有人因一针一线脱了贫,有的人因编织柳条过上了好日子。2015年,临沂金柳工艺品有限公司柳编制品出口额达1300多万美元。这个企业360多名员工中,20%是困难群体。

“生产环节中一些轻体力的岗位,就留给这些员工。比如给柳编制品贴标签什么的,每月也有一千六七百元的收入。”董事长邱炳胜说,厂区外的加工点能招用下岗职工、无业人员,并实行无固定上下班时间、无生产任务等管理制度,最大程度让贫困群体有钱赚、能顾家。

临沭县县委书记任庆虎介绍,近年来,当地通过坚持“摘穷帽”“拔穷根”并举,逐步探索出道德扶贫、产业扶贫和电商扶贫等模式,扶贫工作开始收到良好成效。

脱贫攻坚不是简单地给一份事做做,精神世界的“扶贫”尤为重要。“树立起自我脱贫的信心、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技之长才是安身之本。”临沭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凌宗儒说。

“学会一门手艺不难,难就难在缺了那股精气神儿。”莫宗荣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企业累计培训残疾人200多人次。每轮培训的第一堂课,都是一个多小时的心理辅导课,激发贫困群体树立改变现状的勇气,让技能变成“铁饭碗”。

记者了解,临沭县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有63305人,不到两年,这一数字已降至21565人。计划今年完成1.37万人脱贫,2017年实现全部脱贫。为此,临沭已探索出12种***模式,建设农业产业扶贫、务工就业扶贫等197个示范点,让贫困群众鼓起勇气、创造幸福。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雷人买家秀”“冰激凌流泪” 网购痛点戳到你了吗? □新华社记者王宇于佳欣于文静

...

临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沭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