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梅家埠街道:服务一条龙 绿色夏收忙

临沂日报 2016-06-14 19:36 大字

本报讯 (记者 朱鹏 通讯员 王金霞 姜珊 董阳)6月8日,零星降雨。一大早,记者来到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梅家埠街道采访夏季秸秆禁烧情况。一路上,风吹麦浪,满眼金黄,一台台农用机械穿梭田间、加紧抢收,却不曾见到“起火冒烟、处处黑斑”的景象。

“夏收以来,我们街道没发生过一起焚烧秸秆的行为。”梅家埠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善龙告诉记者,梅家埠街道距离中心城区不到20公里,今年种植小麦3万亩。为实现市里和开发区的禁烧目标,该街道疏堵结合,综合治理。

临近中午,云开雨歇。在杨湖村的麦田里,机收过后,该村元丰农业合作社的圆草捆捆扎机开始运作起来。伴着隆隆的机声,一茬茬秸秆被吞掉,一捆捆绑得结实整齐的圆柱状秸秆被吐出,均匀地落在地面上。随后,圆柱状秸秆被叉车装到运输车上,运出麦田。

“村里要求打捆的应接不暇。每天都要运五六趟。”运输车司机王洪华边用绳子固定秸秆边说,今年政府宣传到位,已经没有烧秸秆的了。这些成捆的秸秆,将运到兰山区和临沭县,用于生物发电和造纸。

“既要把金色的庄稼颗粒归仓,也要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做到绿色夏收。”李善龙介绍,梅家埠街道坚持把财政补贴用在刀刃上,制定完善秸秆回收补偿政策,确定以每亩30元的价格对农户进行补贴,街道财政配套70余万元用于补贴和土地翻耕,同时挖掘社会力量,鼓励村庄、个人投资秸秆回收利用项目,创造经济效益。

后余墩村村民陈如涛看到了政府秸秆禁烧决心背后的商机,自掏40余万元开办了梅家埠办事处秸秆打包厂。一亩半地的秸秆经打包机处理,就变成一捆800斤重的块状秸秆。按1天运转8小时算,陈如涛的打包厂可将70吨的秸秆打捆。

“今年我们跟聊城高唐造纸厂签订了合作协议,对方以280元/吨的价格收购秸秆,现在已经发了90吨货。”陈如涛乐呵呵地说,这样既避免了焚烧带来的污染,又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还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为确保秸秆禁烧各项举措收到实效,梅家埠街道成立9个设在田间地头的秸秆禁烧指挥部,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实行网格化管理,机关人员包村,村干部包片,24小时值守,借助结亲连心活动、村“民主议政日”、村村响大喇叭等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实现监管全覆盖、无死角。

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在梅家埠街道,秸秆禁烧从一件困扰农民的“难事”变成了惠民的好事。“过去不烧没法种,烧了要挨罚,现在不烧种得更好了,还有补贴拿。”麦浪翻滚,传来农民阵阵笑声。 

新闻推荐

郑山街道健全复核机制严把村审质量关

临沭县郑山街道着力健全村居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复核机制,制定了专人复核、交叉复核、会议复核等工作制度,每个审计项目指定专人进行复核,对数额较大或比较复杂的项目,实行工作组交叉复核或召开专门...

临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