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自己致富,不忘带上“兄弟姐妹”

鲁南商报 2015-05-18 18:58 大字

今年45周岁的谢中波是临沭县人,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行走不便,童年的记忆充满了别人异样的眼光,他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而是凭着坚韧的意志,走出一条致富路,带领着更多同病相怜的人走向美好生活。

在他的服装厂里,有智障患者,有聋哑人,有肢体残疾的人……

文/片 本报记者 褚菲菲 李丽 通讯员 周朝军

身体的缺陷,让他更加努力

拄着双拐的谢中波在厂房内走来走去,时不时用手语和车间内的员工交流着。“我原本不用拄双拐的,只是刚刚做了矫正手术。”谢中波说,他从未把自己当成一个残疾人,为了矫正走路方式,他一直没放弃治疗。

谢中波说,他小时候患上小儿麻痹症,右腿比左腿短8厘米,右脚脚踝没有力气,走路时只能用右脚面,左右摇摆,没少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

谢中波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突出,五年级时拿过全临沭县语文第一名。“在那个年代,我这样的情况,即使高中毕业了也上不了大学。”谢中波无奈放弃学业。

1985年,谢中波从学校退学,找工作时却因为身体的原因多次碰壁。

1987年,谢中波遇上照顾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县城的羽绒服厂招工,他被推荐到厂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职工。“为了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我带着家里的缝纫机去的。”谢中波说,经历了那么多次拒绝,这次工作机会他看得很重,关系到他的一生。

来到羽绒服厂,谢中波白天跟着厂里的老师傅学电动缝纫机,晚上回到宿舍用家用缝纫机练习。

婚后遭遇下岗,小两口创业

谢中波的悟性极高,凭着勤学苦练几次在厂里的技术比赛中获奖,加上他性格开朗,很快引起厂里领导和女工的注意,身体残疾的谢中波娶到了年轻貌美的王振霞。“那时候我觉得他和正常人一样。”王振霞说,是谢中波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她。

1999年,结婚不久他们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他所在的羽绒服厂破产了,29岁的他下岗。“那时候并没有觉得害怕,因为我有了制作服装的技术,可以混口饭吃。”谢中波说,下岗后为了养家糊口,他和妻子王振霞在县城租下了一间店面,做起了羽绒服翻新换面的生意。

自己开店的第一年,除去房租,他们不仅没挣到钱反而赔了钱。但两个人互相鼓劲,坚持到第二年年底,挣了2000块钱。

致富办工厂,不忘助残事业

到2003年底,谢中波和妻子手里有了1万多元的积蓄,俩人准备扩大生产规模。经过多方协调,谢中波贷到了30万元的启动资金。2004年5月12日,谢中波注册了华裕服装有限公司,带着一帮同病相怜的残疾人正式踏上了致富的道路。“自己碰过壁,知道残疾人找工作不易,开了厂子,收纳残疾人到厂里工作,我心里高兴。”谢中波说,厂子一开业,他就拉着之前一起下岗的9个残疾人同事入了伙。

谢中波的服装厂招收残疾人的消息传了出去,渐渐地,附近几个村子的残疾人纷纷被送进了谢中波的服装厂。

经过11年的发展,谢中波创办的华裕服装有限公司新设了分厂。“厂里现有员工80余人,其中残疾人 28人。”谢中波介绍道,“我们会根据每个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安排不同的工作岗位。” 

新闻推荐

打造鲁南苏北工业经济“制高点 ”

临沭是新兴的工业城市。近年来,全县各级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强县”战略,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化工化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电子照明、杞柳编织...

临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