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病了有偏方科学种植靠物联网
驱车赶往兰陵县向城镇徐皇路村的路上,路边的大棚一个挨着一个,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钻进大棚,多度的适宜室温以及绿油油的蔬菜,似乎让人忘记了这是隆冬时节。
占地亩,高规格温室大棚多个,小型拱棚多个,每年蔬菜产量1亿多斤。在这里,自制偏方体现了菜农们的智慧,而物联网又把蔬菜种植和高科技联系起来。这里就是兰陵县佰盟种植专业合作社。
蔬菜直销上海田间地头成为上海“菜园子”
提起兰陵,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山东的南菜园。提起兰陵与上海的渊源,很多兰陵人都会自豪地说出这样一段话:有8万兰陵人在上海从事蔬菜批发,上海最大的江桥蔬菜批发市场里,%的经营者是兰陵人,三分之二的菜来自兰陵,此外还有十几万人的蔬菜运输大军。在上海流行着“一日不见鲁Q,吃菜都犯愁”的说法。
徐振东,兰陵县佰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年前,徐振东只身背着一卷煎饼和铺盖来到上海,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在蔬菜市场里摆摊卖菜。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徐振东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也在上海积攒下了很多人脉。年,他成立了净菜加工配送公司。
徐振东说,他这辈子是离不开蔬菜了。从蔬菜批发,到净菜加工,年他回到老家又开始了大棚种植,并成立了佰盟种植专业合作社。
业内人都清楚一笔账,同样是黄瓜,同一时间本地的价格为1斤1块钱左右,而上海就能卖到两块多。刨去运费和人工,仍然是运往上海更划算。“正好我在上海有蔬菜销售渠道,回家搞规模种植,还能带动老家人致富。”从打算回家搞种植起,田间地头的蔬菜直销上海就是徐振东的规划之一。
徐振东的梦想实现了。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社社员达余户,每年蔬菜产量1亿多斤,合作社的种植品类涵盖黄瓜、辣椒、土豆、小瓜、西红柿、冬瓜等。凭借着高品质种植,今年月,佰盟种植专业合作社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上海市外延蔬菜生产基地”。
花椒面撒地里自制偏方防治病虫害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对于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重要,尤其对菜篮子里的农产品的绿色化、无公害化表现得更加关注。
然而,农药和化肥总是与大棚蔬菜纠缠在一起,利益和安全也似乎难以达到平衡。从技术层面上,合作社严把菜篮子安全关,设有农残监测设备,是否超标,一目了然。不仅如此,每包蔬菜上贴有一个印有二维码标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签,对蔬菜产销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农药残留和病虫害之间如何平衡,菜农们想到了很多奇思妙想的方法。岁的徐文永是一位老菜农,利用偏方治病,他很有经验。
比如给苗株“打针”,注射葡萄糖,苗株会长得更茂盛。地里来了专啃食农作物根茎的害虫“地狗子”怎么办?徐文永就指导菜农们四处搜集烟蒂,埋在地里把害虫熏走,或者是把花椒种子磨成粉,撒在地里,同样利用刺鼻的气味驱赶害虫。每到蔬菜采摘结束,菜农们翻地的时候,都会买上几百斤的白石灰,撒在地里,消毒杀菌。
黄瓜、辣椒等蔬菜在异常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得“黑眼风”,除了给大棚放放湿气,徐文永还告诉菜农们可以在地面上撒上一层糠,除湿效果很明显。“现在提倡绿色蔬菜,有一些‘红线\’是不能碰的,按照绿色蔬菜的要求,要达到层层检测,我们尽可能采用物理方法解决病虫害,这些偏方也算是帮了我们大忙。”徐文永说道。
订单式种植,最低保护价保障菜农收益
“什么时候浇水、空气湿度够不够、温度适宜不适宜、施多少肥,这些曾经凭经验处理的问题,现在由智能监控系统‘精确\’把关。”徐振东介绍道。
原来,通过安装在大棚内的传感器采集空气、水、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信息,利用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电脑、手机等终端上。这些信息不仅方便菜农种植,同时也方便了订单企业时时关注。
年春节,全国蔬菜大丰收。蔬菜市场基本饱和,价格相对走低。不能让老百姓的付出打了水漂,徐振东赶往上海,跑市场、找配送企业,合作社的蔬菜总算销出去了。
有了这次教训,徐振东开始琢磨“订单式种植”。“你要什么,我就种什么,不能让菜烂在地里。”不久以后,合作社就接到了第一个订单。附近乡镇一个蔬菜批发企业发来了订单:白菜、辣椒、土豆,共亩。“除了对方提供种子,订单式种植最大的好处就是有最低保护价。”徐振东说。从那时起,合作社的种植就走上了订单式道路。去年合作社订单式种植面积达到多亩,今年前来洽谈订单业务的企业和市场比往年增多。目前园区和上海亭渝食品公司,法国(上海)埃顿酒店、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等企业建立了产销关系。
五次扩建棚区,老百姓踊跃种蔬菜
几年前,徐皇路村没有一个蔬菜大棚。“很多人都有种大棚蔬菜的想法,可是多万元的投资让村民们放弃了。”合作社要建大棚种蔬菜的消息传开,村民们踊跃报名。原本打算新建个,由于报名的村民太多,一期建成了个长米,宽米,高4.5米的温室大棚。
每个大棚需要投资-万,村民们没有钱怎么办?徐振东出面解决。大棚终于建起来了,没种过蔬菜怎么办?徐振东四处请专家指导。
那一年9月份,村里人摸索着种下了黄瓜。4个月后,春节期间,黄瓜的价格居高不下,一斤卖到五六块钱。村民们的投资当年就回了本。
尝到甜头,第二年合作社要扩建温室大棚的时候,报名的人就更多了。本村人徐进增第二期申报了两个大棚,加上之前的1个,他现在有3个温室大棚,从那时起,一家老小就把家搬到了田间地头,蔬菜大棚就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以前种地,一年到头剩不下钱,有时连儿子的学费都交不起。”徐进增说,如今,一年算下来,3个温室大棚让他年收入达多万元,岁的他打算以后就守着大棚过日子了。“一年扩建一次,现在已经是五次扩建了。今年又流转土地亩,现在园区总占地亩,高规格温室大棚 多个,小型拱棚多个。”徐振东说,除了本村人种起了大棚蔬菜,也吸引了不少外村人来打工。看到老家人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徐振东打心眼里有一种自豪感。
文/片 本报记者 王逸群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日前被评为“中国十佳美丽乡村”典型案例。该项活动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经过公众推荐、层层选拨、专家考证、领导审核,从1万多个入围美丽乡村中选出10个做为典型案例。在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