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共赢,为民发声服
有理想才能干好一份事业,事业不是孤立的,需要众多的人在其中共同努力,孱弱的小溪可以汇成江海,细小的麻线可以拧成大绳,这样的事业才根基牢固,合作共赢是自古以来经过验证的共识。
半岛都市报的新闻,离不开新闻人,主角就是合作的伙伴,这就是缘分。我们为民发声服务于民,在做事业的路途中,我们与来自各行各业的朋友结缘,共同担负起一份神圣而又平凡的责任,携手同行,走向未来。在半岛都市报17岁生日到来之际,他们回顾与半岛的故事,送上了真诚祝福,相信半岛与他们的故事还会继续,因为事业还在不断前进。
青岛市青年印社副社长、正大书画院院长王海明——
铁肩担道义,半岛当得起
文/图半岛记者郭振亮实习生刘叶
看半岛都市报大约是在2000年,第一眼就被这份新报纸吸引,渐渐把“读半岛”当成了习惯,几天不看觉得少点啥。具体少了啥,这还真说不出来,反正就觉得不得劲,这就跟我收藏石头一样,上瘾了。
这17年来,半岛都市报报道过我们单位的事情、我邻居的事情,让我感觉它离咱老百姓太近了。家里暖气不热找它,消费遇到烦心事找它,政府部门服务不到位找它,心里有所感所想写点随笔文章也找它……感觉它像朋友,像家人,像一个能让你信得过的人,跟你不生分,对你还挺热心。
这几年,我与半岛也有了交集。它热心公益,对困难群体抱有一颗赤诚之心,感染着我走上了公益之路。2012年,它组织书画家捐献作品,为临沂苍山县(现已改名兰陵县)的孩子援建幼儿园,我参与了捐献;2015年、2016年,它组织书画家给市民送新春祝福,我邀请市民到我这里来领春联、领福字。岛城书画界的前辈们早年间就热衷公益,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公益的确让人更愉悦,更充实。
值半岛都市报17岁生日之际,我为它篆刻一方“妙手著文章”印章。李大钊先生曾撰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话,半岛都市报自然当得起!
青岛港装载机司机郭凯——
半岛是我的第一新闻平台
文/图半岛记者付晓晓实习生刘叶
我2005年来到青岛,便结识了半岛都市报,此后十几年里,它便成了我的第一新闻平台。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装载机上度过的,但是闲下来,就经常跑到办公室里翻报纸。从半岛都市报上我能得到各种与我们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资讯,也能读到很多鲜活有趣的故事。
说起来,我和半岛还有特殊的缘分。前段时间,我获得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半岛第一时间就刊发了关于我的新闻,后来又对我做了深入报道。没有半岛的报道,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人关注我,所以我要谢谢半岛。这份报纸被我放在抽屉里收藏着,也在同事之间传阅过。我对同事们说,只要你们把自己的工作干好,肯定也有机会上半岛。
半岛的新闻非常细致、深入,而且总是能说出我们这些看报人的心声。从半岛获取新闻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去年半岛推出了手机客户端,我第一时间就下载了。带手机比带报纸方便多了,休息时间或下班以后没事我就打开半岛客户端刷一刷,客户端上的新闻比报纸上的新闻更活泼、更全面。从半岛都市报到半岛客户端,我觉得半岛是一家很有魄力很有想法的媒体,希望半岛都市报——我的这个第一新闻平台越做越好。
海草汇资本董事长、金融客咖啡发起人林涛——
因三创与半岛结缘
文/图半岛记者郭振亮
我最近两年回青岛,多次参加了由市政府主办的“创业青岛千帆启航工程”启动仪式、中国(青岛)财富管理创新创客大赛以及其他青岛市各类相关的创业大赛,我感觉青岛的创业氛围相当浓厚,青岛市委市政府正在实施“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战略,青岛创客表现出一种向上,开放,共享的态度。
半岛都市报作为山东半岛的主流媒体,一直在聚焦青岛的“三创行动”。正是由于这种开放的态度,也让我和半岛结下了缘分。我们在青岛做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各种创业赛事活动都得到了半岛的大力支持。比如说由半岛都市报社参与举办的“青岛林业创客大赛”的决赛,就放在了我们跟毛大庆合作的海草优客工场;我们跟半岛合作的一些关于岛城的文化名家读书活动就放在我们的求索书社,叫文化传播站;我们这次主办的“文化美食创意创新创客大赛”得到了半岛都市报、半岛客户端给予的很多很实际的支持,我们都感受到半岛对我们的深厚情谊。
未来我们会在文化领域上与半岛展开一些合作,在青岛寻找一些有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的优秀项目,以及在基金、投资方面也会有深入的合作。我们和半岛的合作前景会越来越好,路会越走越宽,我们一起努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江雪通讯员马晓华7月22上午,莒县城阳街道“解放思想、进位争先、敢于担当”大讨论活动推进会议召开,将贯彻落实莒县“解放思想、进位争先、敢于担当”大讨论活动,以及打造“一强三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