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创新更绿色更友好的永续产业
未来的现代农业是由科技支撑的,是由绿色引领的,也是对环境、对消费、对生产者友好的。经过多年发展,兰陵的蔬菜产业有了规模,有了品牌,也有了向中高端水平农业迈进的能力,有了量增质更优的底气。在蔬菜产业的方方面面,兰陵出现了一些代表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苗头。
一个更注重技术和制度创新,一个更注重减少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一个对市场参与者更友好、更负责的可以永续经营的产业,正在进化。
让创新成为一种动力
俗话说,熟能生巧。兰陵农民种菜也是如此,种的年岁多了,就多了一些新创意、新点子。这些创新做法经过其他农民的重复与检验之后,就变成了能够复制推广的新技术。
在兰陵镇的郭西蔬菜产业园内,最长的大棚有340米长,净高度在4米以上。这样的“超级大棚”,其生产面积之大、数量之多、技术之完善均在全国独一无二。它以其高产出、高利用率、蔬菜上市早的特点“闯入”了兰陵菜农的生活。据兰陵县蔬菜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付成高估算,与普通大棚相比,“超级大棚”土地利用率提高了12%。为了适应这种大棚,提高放风效率,农民们又发明了大棚顶上的滑轮装置。物联网技术、新肥料、新品种也在兰陵得到了应用。
兰陵菜农不仅在技术上创新,在制度上,他们也积极创新经营方式。目前,兰陵县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790家,家庭农场168家,其中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500多家。在确保土地使用前提不变的原则下,兰陵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20万亩。
让绿色成为一种自觉
在向城镇的利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这里的黄瓜即便价格比市场价要高,但一上市还是供不应求。这其中最大的秘密就是:在种植过程中,合作社坚持大量使用有机肥。
据基地负责人李玉江介绍,合作社常年收购一家大型养鸡场的鸡粪,经发酵后用做底肥。在植保环节,合作社普遍使用防虫网、黄板等物理技术,农药的采购也有统一渠道,这样一来,蔬菜不仅质量提高了,产量也增加了。李玉江告诉记者,这里的黄瓜亩产5万斤不是难事。
当这里的人们对自然友好,自然对人们的回馈同样慷慨。在兰陵,这样的绿色实践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而不是一种刻意而为的标榜。龙湾西红柿、金蓝园长茄、银河草莓……在兰陵,像利源合作社的“糖稀湖”牌蔬菜这样的高品质蔬菜,正在成为当地蔬菜市场的标杆性产品。
让友好成为一种共识
当代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在消费农产品时,除注重产品质量本身,也注重其背后的环境代价、劳工权益、公平贸易状况以及社区支持情况。其实质,是对与农业独特属性相关的人文关照。对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样的理念可能还很超前,但在兰陵这样的蔬菜主产区,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对环境、对消费、对生产者的友好,隐约之中正成为一种共识。
在生产中,除了注重对土壤肥力的修复,减少农药的使用,喷灌、滴灌设施等节水设施也得到了广泛使用。李玉江介绍说,使用微喷灌溉技术后,用水量至少节约了一大半。可降解农膜、水溶肥等新型农资也在兰陵得到了较早的推广,这些都尽可能降低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在利源合作社采访时,见不到成堆摆放的烂菜烂叶。李玉江介绍说,在这个生产基地,镇政府派有10个专职的环卫工人,清理产生的大量蔬菜秸秆垃圾。合作社也花大力气进行绿化、美化,让菜园变得更像家园、公园。在兰陵,经常能见到的一句标语是:好环境产好菜。“如果消费者看到蔬菜是在一个垃圾堆里生产的,他还会放心吗?”付成高说。
在兰陵,种菜不再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机械化耕种、灌溉、植保大量替代了人力,正因为如此,种菜对“农二代”们来说,收入不低,又不失尊严。
现在,兰陵有三个基地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远在上海的江桥批发市场,人们可以通过实时信号,查看大棚里的生产状况。现在,兰陵正在试验流通环节的可追溯系统。一旦投入使用,消费者将知道他们所食用的蔬菜,来自兰陵的哪一位农户。这是市民与农民,城市与乡村的又一次紧密接触。
新闻推荐
农村大众报兰陵讯(通讯员贾传龙徐侠)兰陵县把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切入点、突破点和着力点,围绕主导产业人才需求,遵循以“高端引领、机制规范、政策完善、平台搭建、环境...
兰陵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陵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