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大院失修成危房
点击查看原图兰陵有很多这样的仿古建筑点击查看原图现在,很多人只能透过门缝看破败的沈家大院点击查看原图沈家大院大门已锈迹斑驳点击查看原图就在年初,为了体现历史文化传承,临沂苍山县恢复旧称兰陵。本报记者在当地调查发现,一些散落乡间的民间古宅院正日趋破败。在兰陵镇沈坊前村,一座近300年历史的乾嘉风格古建——沈家大院已成危房,无人照看。该大院原本是三进九院,房屋162间,现存部分仅有西跨院的二进院,建筑面积已不足原来的九分之一。记者曹建民摄
2014年1月,临沂市兰陵县政府正式揭牌,苍山县更名兰陵县,这是近四年来我国首个更名的城市。当地政府解释,兰陵县改名,不单纯是名字的改变,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延伸。兰陵改名后一个月,记者赶赴兰陵,发现在兰陵镇街道旁,出现了整齐的“徽派”仿古式建筑。此时,一些散落乡间的古建筑也日益引发关注。当地民间文化研究人士呼吁,兰陵县原汁原味的文化传承——比如沈家大院,应得到更好的保护。本版文/图记者曹建民实习生杨友菊
大学生发帖呼吁保护古院落
闫程辉是临沂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学生,2013年曾到兰陵调研,负责制作兰陵古城及主要历史文化遗址复原平面图。在调研中,一座破旧的院落引起了他的注意。“在兰陵镇沈坊前村,有一座隶属兰陵文化范畴、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传统民间古宅院——沈家大院。”2013年6月,闫程辉调研结束后,在网上发帖公布自己的调研报告,呼吁对其进行保护。
闫程辉告诉记者,通过调研可以断定,沈家大院是沈家祖辈所建,始建时间可推断至明朝万历年间,距今约500年,而现存建筑多为乾嘉时期风格,以此推算该大院约有300年历史。
兰陵镇文化站原站长黄明福是这座大院最早的“发现者”。她说,这座大院原本是一进三院,三进九院的古式建筑大宅院,曾有房屋162间,皆青砖铺就、瓦房垒成,并且错落有致,蔚为壮观。据当地百姓传闻,院外巡夜打更的更道就有3米宽。更道外为高大的外墙,四角各有一座碉楼,南门外还有一条人工挖掘的壕沟,可见其规模宏大。
青砖门楼典型明清民居格式
从兰陵镇政府出发,向东偏北方向驱车5公里,便到了沈坊前村。沈坊前村,也因地处沈家大院南而得名。在兰陵镇,沈坊前村是一个很普通的小村,加之远离干道,在兰陵县甚至兰陵镇没有什么名气。谁也不会想到,这里会存下一座300年甚至可追溯到500年历史的古建筑。
在村委会门前停车,绕过一条小胡同,一座古朴的青砖门楼展现眼前,这座门楼是沈家大院仅存二进院的过道门。黄明福介绍,这座门楼具备典型的明清传统民居格式,门檐呈拱形,如鸟展开的羽翅,山头飞檐饰有“祥云”青瓦,两边伸出的山墙眉面饰有“莲花寿”字合体的图案。门两侧枕石和石鼓完整无损,由于历史久远,抚摸显得光滑明亮。
推门而进,砖木结构的正房映入眼帘,两侧为东西厢房。正房设有走廊,全是木质顶柱。黄明福介绍,该建筑以砖木构架,屋梁采用双层梁扣榫。整体造型典雅古朴,青砖砌筑,屋脊平缓,饰檐美观大方。
黄明福介绍,现存的沈家大院只是西跨院的二进院,以及一段壕沟和碉楼,建筑面积不足原来的九分之一。
全县三座类似古院均已破败不堪
如此规模宏大的院落,破败时间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炸毁了沈家大院第一进院子相当一部分房屋建筑,沈家无力重建便只能拆除,沈家大院规模开始缩小。1975年,剩余宅院被重新划分使用,第二进院为沈坊前村的一户沈氏人家居住;第三进院由村支部接管,与第二进院分割开,建成了村支部办公室。近年来,沈家大院逐渐因年久失修再次被荒废,除了第三进院现在仍作为沈坊前村支部使用以外,其他建筑全部属于危房处于无人居住状态。“由于连年雨雪,加上房屋常年得不到修缮,木质梁柱和木质构架侵蚀严重,霉菌遍布。”在闫程辉的考察报告中,详细描述了损坏情况。“走进堂屋内,霉菌气味扑面而来,屋梁脊柱全部发霉,很多看似结构精巧、做工细腻的古式建筑结构危在旦夕。屋内墙壁脱落严重,很多砖块裸露,房屋裂痕较多,有些甚至从屋顶到屋底长度达两三米。”
兰陵一中退休教师焦子栋,曾参与山东大学主持的兰陵文化研究工作。他告诉记者,经过初步调查,目前在兰陵县范围内,类似这样的大院仅有三座,另外两座分别是位于尚岩镇的万村大院,留有西跨院;位于庄坞镇庄坞村的杨氏古宅,保留后院。这三座古宅的现存建筑风格相近,均为乾嘉时期,但保存情况同样令人堪忧,“差不多都保存了一个跨院,房屋因为使用维护不善,不同程度出现了破损。沈家大院保存还要好一些。”
权责不明晰大院维护陷困境
焦子栋说,沈家大院这些院落虽不像山西乔家大院、莒南庄家大院那样具有代表性,但对于兰陵来说,是当地的文化见证,值得珍惜。相对另外两家大院,因为建筑保存情况相对更完好,存留的建筑内容更丰富,沈家大院的保留价值更高。
对沈家大院,他和黄明福等人曾多次建言,希望尽快进行抢救性维护,尤其是在苍山县改名兰陵县期间也曾多次提及,他们希望借此机会,将沈家大院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但截至目前没有确切消息。对此,黄明福显得很心急,他说:“目前的问题不是能否获批文保单位,重要的是先保护起来,如果等将来批下来再修缮,一些建筑可能已年久失修而损毁了。”
21日,兰陵县召开旅游线路相关会议,焦子栋表示要在会上再呼吁。
提及年久失修的原因,焦子栋认为是房子的权责不明晰。他告诉记者,居住于此的沈氏后人财力不足,而村委会也在使用其中一部分,“这座建筑到底是国家的文物,还是村集体财产,还是沈氏后人所有?这个所有权没有确定,难以出钱投资修缮。所有权不清,收益权也不清楚,谁来负责修缮呢?”
焦子栋还提到了兰陵县的文化建设。焦子栋说,目前在兰陵兴起一股通过“穿衣戴帽”的方式修建仿古建筑的风潮,所谓“穿衣戴帽”是指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外立面装饰、屋顶楼顶装饰的速成法。这些仿古建筑的风格多为徽派。
焦子栋不认同这一做法。他说:“在历史资料中,徽派建筑风格在兰陵很罕见。传承兰陵文化,与其搬一些外地建筑过来,不如把当地古建筑保存好,这才是原汁原味的兰陵,这才是几百年前兰陵的建筑风格。”
大院故事
沈氏先人靠卖烧饼起家
关于这座宅院的来历,在沈坊前村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据说,沈家祖辈以种地磨面卖烧饼为主,家庭十分贫苦,先后几代人都是以此谋生,到了明朝,沈家逐渐发展起来。到清朝中期拥有土地三四千亩,其中延伸到江苏清墩一带的土地就有500多亩,雇佣工和土地依附农数量达几百人之多,可谓富甲一方。当时,沈家在商业方面也是名声大噪,在横山一带的九家商业作坊中,除孙家一座油坊,其余八座均为沈家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沈家在明清时期是一个资产丰厚的家族。
由此,沈家大院的建设规模和富华程度可见一斑。据当地古稀老人讲,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即沈家大院的建筑是参考由北京带来的图纸设计的。此说法现已无从考究,但从它的设计和建筑手法来看,带有明显京派风格。
经历了明清的繁华富足后,到了民国时期,伴随着战乱和政局的动荡,尤其是侵华战争对兰陵的重大影响,沈家开始没落。为躲避长期战乱,当地百姓开始外迁,1943年,沈家大院的主人沈兆搬出沈家大院,自此沈氏占居此宅院的历史宣告结束。
焦子栋说,“已知的历史中,沈氏家族中没人做大官,他们发家没有靠山,全凭自己奋斗。”“这座院子,是一份厚重的文化传承,是兰陵人的勤劳忠厚见证,也是兰陵明清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
新闻推荐
目前,临沂市已经启动防控预案,各防控措施正在进行,医疗部门也对当地留案的病例进行了检测,目前没有发现新的H7N9...
兰陵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兰陵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