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高榆村: 点“梳”成金小木梳蹚出致富路

临沂日报 2021-04-14 08:39 大字

□临报融媒记者 孙芳玉

通讯员 李 娟

禚彦辰 孙小雁

一把小木梳,“梳”出了美丽乡村文明风,“梳”出了村强民富生活美。这个村就是山东省木梳加工专业村、“中国木梳第一村”——莒南县板泉镇东高榆村。

东高榆村是全国最大的木梳生产基地,年产工艺木梳3500万至4000万把,占全国市场的70%以上。为打造木梳品牌,该村建成木梳非遗体验馆等三个文化展馆,通过现场观看、听取介绍、教学体验等方式,了解古今中外梳子的发展历程,宣传木梳文化,普及木梳知识,全面展示传统手工制作木梳的工序,让游客充分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东高榆村的木梳制作最初只是在陈氏家族中传承,并且有“传男不传女”的族规。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村成立了“东风梳业社”,同村的丁氏也学会了这一手艺。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塑料产品兴起,传统的木梳制造业跌入了低谷。1992年5月,丁明文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重操旧业,办起了木梳小作坊。他们背着产品走出家门,到临沂批发市场去推销,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木梳受到很多客商的欢迎。2007年8月21日,莒南县人民政府31号文件公布“高榆木梳”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从此,丁明文等手艺人率先打破技术壁垒,用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敞开家门,开展技术交流,在交流中提高自己。

2008年,由丁明文牵头成立莒南县木梳专业合作社,并被推举为理事长。该合作社实施产供销一条龙,他们从辽宁购买梨木原料,建起两个带锯厂,引进先进生产机械,使传统的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转变,小作坊向规模化转变。陈氏家族的手艺全村共享,全社会共享。观念的转化促使传承队伍快速成长,技术骨干如雨后春笋,制梳技术在该村被彻底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成为村民端在自己手上的“金饭碗”。

该村以木梳产业为基础,成立临沂鹊桥工艺品有限公司。公司强化产品设计,开发设计了生肖、龙凤、祥云等30多种款式,增加青檀、紫檀、红檀和黑檀等材质,提升了产品品质;严把雕刻关口,购买先进生产设备20台;扩大产品配售,建设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木梳生产车间,包括木梳开齿区、打磨区、成型区、激光切割区、产品包装区等8个不同功能区,可实现年产木梳4000万把,产值5000万元;提升品牌知名度,注册“鹊之桥”商标,创出自己的品牌。

为进一步扩大销量,合作社建设了高榆木梳展销中心,展销中心占地5000平方米,是集合作社产品展销、技术指导、服务保障于一身的综合体。采取“线下+线上”多种销售渠道,去年国庆节开展的“高榆赶大集”活动,实现收益10万余元;搭建电商平台,建设木梳直播间,通过阿里巴巴、淘宝、快手、抖音等平台销售产品,今年以来实现收益3万余元;充分利用展销中心交通优势,游客自由选购木梳等产品,今年以来实现收益5万余元。

近年来,东高榆村用传承文化的理念冲破技术壁垒,用经营文化的模式做大做强产业,用先进文化的引领打造和谐家园。2017年,东高榆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18年,该村实现整体脱贫,2020年,该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镇。东高榆村以传统文化产业激活乡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点“梳”成金,蹚出了一条村强民富业兴的小康之路,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乐章。

新闻推荐

莒南渊子崖保卫战 千人之村硬抗日寇千余之众

4月1日,细雨霏霏。莒南县板泉镇渊子崖村干净整洁的街道上,行人稀少。街道两边,嫩黄的柳条在春风中轻扬,冬青新发的绿...

莒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