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水利43年 用坚守润泽一方土地 记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王洛喜
只要一个电话,一个短信,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他总是马不停蹄地赶往现场。多年来,无论是辖区乡村街道还是田间小路,都留下了他的脚印。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了莒南县“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主持完成莒南县节水灌溉规划,总结推广岔河流域治理经验,使洙边镇洙溪河流域治理成果发展成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他就是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王洛喜。
1973年,高中毕业的王洛喜来到莒南板泉公社水利站当了一名农民技术员,主要从事农村水利测量、修渠道、整地、修路等工作。由于表现突出,1974年他被推荐到山东省水力学校学习。1976年8月,毕业后被分配到莒南县水利部门工作。“我从小就有一个当水利人的梦想。”王洛喜告诉记者,小时候村里条件差,一遇到干旱,水井里便没有水,“那时我就想,等我长大了,一定要修建几个大水库,让家人和村民们喝上干净、稳定的水。”
参加工作后,王洛喜成了别人眼中的“拼命三郎”,屡创佳绩。来到莒南县水利局后,他搞过设计,做过工程建设管理……先后参加了水库除险加固、灌区开发、水土保持、农田水利规划建设等各类水利项目数十项,并在部分工程中承担项目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全部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1986年,陡山水库进行建成以来首次除险加固,王洛喜任除险加固工程指挥部工程科副科长,负责现场施工的技术工作。“陡山水库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发电、水产养殖、旅游等综合功能的大(2)型水库,那是1959年建成以来的第一次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1920万元,时间紧,任务重,工程体量大,为了确保工程顺利完工,我们吃住在工地上。”
勘测、规划、施工……王洛喜带领指导30多名技术人员铺工放样、质量监测,从前期准备工作到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科学组合劳力,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他太拼了,记得有一次施工,他不慎摔伤,行走困难,同事们都劝他赶紧休息,但他忍住疼痛,完成工作后才回去休息。”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竣工后,山东省水利厅组织验收委员会对工程做了验收鉴定,单元工程和分部、分项工程全部合格,达到了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
不耽误工作是他信奉的格言,多年来他一直坚守着。从技术员到业务副局长,“拼命三郎”王洛喜有着许多值得骄傲的“战绩”。他参加了相邸水库九岭灌区的开发建设,主持完成莒南县节水灌溉规划,为农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主要参与者,完成了莒南县“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并通过临沂市水利局和莒南县人民政府审批。
在工程管理中,他敢于创造性的工作,创造新工艺,先后设计施工了一大批高、精、尖技术工程,为当地水利建设平添了一份神奇色彩。上世纪90年代,在水土保持治理中,他总结推广了岔河流域治理经验,使洙边镇洙溪河流域治理成果发展成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其中,作为山东省重大科研项目、农水节水模式莒南项目的课题负责人,他主持参与的低山丘陵区节水模式研究,荣获国家科技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让群众吃上放心水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的要求,也是王洛喜首要操心的事儿。为寻找可靠水源,他经常连续下乡半个月以上,每天步行数十里,通过实地调研,科学论证,最终拿出可行设计方案。他负责建设的石泉湖、相邸、大店等集中供水工程,已经作为城乡供水典型在全县推广。
“以前我们这里喝水不方便,县水利局给我们设计安装了自来水,用水十分方便,非常感谢他们。”虽然过了这么久,有的镇村的供水工程已经重新整修过,但是仍有很多村民记得第一次喝上干净方便自来水时的喜悦。
四十多年来,他用坚守润泽了一方土地,以精湛的业务技术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6年,王洛喜被评为临沂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临报融媒记者 赵泽军
新闻推荐
连日来,莒南县十字路街道开展“人才政策进企业”集中宣讲活动。活动针对辖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干部联系企业帮扶机制,采取...
莒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