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探索审判权运行新机制积极推动审判提速工程

山东法制报 2016-05-13 11:55 大字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的要求。近年来,莒南县人民法院一直把案件提质增效当作重点工作来抓,2015年初着手探索革命性解决案多人少矛盾的新路径,推行了要素模式引领民事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 (以下简称要素审判权运行改革),实行一年多来,运行效果良好。

一、传统民事审判权运行机制亟需改进

传统民事审判模式自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以来,虽经两次修订,但所确立的基本审判模式没有大的变化。庭审采用法官、当事人、书记员“一问一答一记录”的方式,即法官“纠问”、当事人回答、书记员记录,庭后法官从长篇的庭审笔录中提炼案件裁判需要的基本信息。传统审判模式有其明显的缺陷,司法辅助人员在“大时量的庭审”中参与度极少,法官劳动强度大,影响了办案效率。即将实行的法官员额制改革又提出新要求,当前中央司法改革指导性意见确定的员额比例不超过39% 。如果继续适用相对低效的传统审判模式,案件提速的目标较难实现。因此,需要探索改进传统的审判权运行机制,合理分工法官与助理之间的劳动,突出诉讼参与人主体地位,实现审判提速和司法平民化的目的。

二、要素审判权运行改革的基本构想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是若干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从法理学上讲,任何法律关系或个案都有其必要的组成部分。审判程序中的当事人陈述、举证质证、询问调查、辩论等行为,实质上就是为个案裁判“提取”法律要素的过程。以要素概念衡量我们现行的民事审判程序,与当今司法需求对比,“提取”的过程明显低效、不客观,“提取”的主体过分依靠法官,“提取”的场所过多依赖庭审。要使审判权运行更加科学化,就要针对要素“提取”的方式、主体、场所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要素审判权运行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法官员额制改革、案多人少形势为背景,以梳理案件要素、提高开庭效率为目标,探索民商事案件更加合法、科学、高效的审判权运行方式。基本思路是:①将小比例的法官从大比例的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法官专司庭审与裁判;②将小比例的法官与大比例的辅助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把辅助法官从裁判风险中解脱出来,规范办理庭前事务;③强化诉讼参与人主体地位,规范表述诉讼要素,自主理性表达诉求。以此,使主审法官、辅助人员、诉讼参与人(律师)分工清晰,各司其职,加强庭前会议效果,提高庭审效率。预期效果是:①积极发挥辅助人员作用;②减轻法官事务性工作负担;③提高开庭效率,实现审判提速。

操作流程是:把事务性工作交由司法辅助人员在庭前做好,辅助人员对当事人进行充分释法导诉,让当事人在和谐气氛中理性归纳案件基本信息,规范填写到《诉讼要素表》中;辅助人员通过审前程序阅读双方《诉讼要素表》,召开庭前会议,梳理出案件有争议的问题和无争议的问题,同时使百分之六七十的案件庭前调解终结;庭审程序由法官主持,在案件要素清晰、争议点明确的情况下有目的地开庭,实现法官减负、庭审提速。

三、要素审判权运行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类案要素清单化。①统计数据分析,2015年莒南法院共审结诉讼案件8458件,其中民商事案件7676件,而离婚、借贷、人身损害、交通事故四类案件5739件,占民商事案件结案数的75% ,占全部诉讼案件数的68% ,这四类案件提速了,就会大大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②从当事人应诉水平看,这四类案件的涉诉群体文化水平、法律素质相对较低,需要和谐导诉和积极普法。③从案件性质分析,这四类案件的事务性工作虽然繁琐,但涉案法律比较简单,案件处理公式化操作性较强。我们选择以上四类案件,根据案件的基本特点和审判规律,设计出了《诉讼要素表》。要素表将案件所涉及的必要信息予以归纳罗列,让一方当事人充分咨询、协商、考虑后填写,及时给予积极的普法释明。

(二)导诉服务实质化。①在场所设置上,借鉴金融大厅服务方式,完善导诉功能区服务,以立案大厅为龙头,辐射带动8处人民法庭诉讼服务站,设置现场填表区域,在区域内张贴要素表填写范例,为当事人正确填写表格提供参照。②在导诉主体上,建立多元化的导诉指导机制,导诉主体由值班院领导、法官、法官助理、陪审员、 书记员、律师及志愿者组成,对群众填写要素表进行详细及时的讲解、指导,引导提醒当事人理性决策,使当事人的诉求表达更加自主、理性、合法,最大化减少诉讼风险,最大化缩小双方争议,实现和谐司法。 通过导诉服务,实质性地化解当事人不必要的争议,使双方的实质分歧清晰化。

(三)审判权运行节点化。传统审判管理中个人包办式的承办案件,法官不管能力大小都从事着同样的审判劳动,明显不符合社会化分工的衡量标准。我们按照社会分工的基本原理,在试点法庭探索建立“1名主审法官+2名法官助理+2名人民陪审员+2名书记员(1+2+2+2)”的组合型审判团队,合理分配法官与辅助人员的工作,以梳理案件要素归纳争议焦点为程序分配节点。一是审前程序科学化,法官助理召开庭前会议,质证《诉讼要素表》,交换证据,梳理出案件争议的焦点,进行庭前调解。二是开庭程序简化,将焦点确定后的案件提交法官组织庭审活动,从而提高审判效率。三是强化节点管理,避免法官与助理责任不清、工作推脱。

(四)要点庭审高效化。审判提速的效果在此得到充分体现,减负后的法官此时面对的仅是30% 未实现庭前调解的案件,而此时各自的证据已经明晰,双方当事人就个案的法律知识已得到充实,争议的焦点已经明确。 开庭的主要任务是听取双方的辩论意见,为作出法律强制力的判决赋予程序上的支撑。法官开庭前通过审阅材料丰富的案卷以及法官助理报送的《提请法官开庭报告表》,审查运用法官助理庭前会议总结的有争议、无争议问题,结合庭前调解了解的双方心理预期,制作庭审提纲。庭审中,对庭前会议双方无异议的事实和证据予以说明后,不再组织质证即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重点围绕争议焦点进行针对性审理,庭审重点更加突出,庭审效率大幅提高。在文书制作时,对无争议要素简写,对争议的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详写。

四、要素审判权运行改革的初步成效

(一)积极应对法官员额制改革。通过构建新型审判权运行模式,使法官与法官助理合理分工,权责更加清晰明确,大批量的审判辅助人员如何参与审判活动得到了有效解决;通过科学化审前与庭审程序,把事务性工作放在庭前由辅助人员规范办理,让法官有更多精力裁判案件,优化了审判资源配置,达到了法官精英化的改革目的。

(二)有效实现审判提速。原来“大时量对话”式的传统庭审占用了法官过多的时间,审判辅助人员陪同庭审作用得不到发挥,致使审判效率不高。通过庭前梳理要素、总结无争议事实,使多数案件在庭前阶段调解结案;进入庭审的案件,法官庭审针对性更明确,庭审时间大大缩短,一次开庭结案率大大提高,从时间和效果上使审判得到提速。

(三)司法更加接地气。新的审判权运行改革始终把“ 审判提速、 群众主导” 这一理念贯穿办案全过程,努力保障人民群众更多地参与司法过程,努力实现司法平民化,努力从源头上实现“胜败皆明”。我们通过提升完善审判场所服务功能,导诉员耐心细心地指导,提升了就案普法效果。当事人通过参与导诉普法、填表梳理、庭前会议、庭审等诉讼过程,不仅对诉讼目的和风险有了合理的心理预期,而且对诉讼各要素的表达更加精确合法,更有利于解决纷争,化解矛盾。人民群众对裁判结果的认可度、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胡发胜

新闻推荐

道口镇计生工作人员结“穷亲”走富路

莒南县道口镇计生干部庄京文来到西野埠村计生困难家庭汲生才家中,为自己的这个穷亲戚,开展“穷亲”走“富路”活动的一个缩影。该镇计生办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扶贫帮困活动,帮助他们走上...

莒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