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百年县志上的碧血传奇

大众日报 2016-05-11 12:14 大字

百年前的临沂老街■齐鲁名士

□本报记者卢昱

本报通讯员类夫建

100年前,民国初年,临沂县政府中有一群文史爱好者。他们在编写《临沂县志》,这个版本的县志在当年8月脱稿,9月开雕,共六册十四卷。时光如滚滚南去的沂河水,在每个临沂人的指缝间匆匆流去。100年后,在水泥森林里生活的我们,重新识读县志,发现历史就在脚下的土地里生根。当时的修志者已幻化在风尘中,但他们的诸多思考和价值选择,依然在泛黄的县志中闪耀光芒。

编修志书是一项力气活,要在县域实地探访,更是脑力活,要花心思筛选大事件。民国初年的风气是自由的,不受明清的各种文字约束,在那种情况下,修志者敢于记录县境上的传奇之士。在大时代转折的背景下,也使得后人可以管窥乱世中智者的人生抉择。

积劳成疾为大明

民国初年的县志,敢敞开天窗,评论明清之事。话说,在明清交替之时的兰陵镇,有一个叫宋鸣珂的读书人。他的诸多行为,虽历200多年,依然被修志者铭记。

宋鸣珂,字泰始,晚号碧溪。他天生异禀,幼有泉石之癖。每年定期远游,游必穷山水之胜而后返。曾三游江苏,五游浙江,所交多当时名士。

明朝晚期,天下大乱,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宦官专权恣肆,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宋鸣珂遂隐居于向城黄鹂山,在山的东面建碧溪馆,此处山环水抱,场圃鳞比,凿池筑亭,一派秀丽风光。他播种蔬粟,岁获百斛(合五百斗左右),分给族人及邻里之贫闲者,颇有侠士之风。性好客,择友颇谨,门无杂宾。他的书法苍劲有力,挺拔俊秀,得汉魏遗意,客人争相取之。

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五月,徐鸿儒组织白莲教在鲁西南的徐家庄起义,各地义军纷纷响应。起义军在占领郓城、滕县后,攻克峄县,威胁兰陵、向城,直接威胁沂州府所在地——临沂。沂州卫指挥杨肇基驰援峄县,过向城,宋鸣珂向杨肇基献征讨之计,杨肇基皆用之,峄县围解。

与此同时,东海的贼寇又乘虚西行,蜂聚于沂、峄之间,势将掠向城。向城为临沂之门户,向城亡则临沂不保。宋鸣珂约同社党人结营于向城之南,加强备战,并迷惑敌人。

有一天,宋鸣珂带领部下,饮马于河边,尘起翳天,敌侦察兵以为明王朝的援军已到向城,遂拔寨西行。远近百姓为逃避兵患,多依碧溪馆,一度达三百余户,乃结木栅于外,并规定时间来送茶饭。宋鸣珂用亲近的心腹来担任守卫,所有人都有恃无恐。敌人知道他们防御森严,都互相劝诫,不敢入境,民众得安。杨肇基镇压白莲教起义之后,班师返朝,欲上奏朝廷,以表彰宋鸣珂的功劳,酬以赏金,宋鸣珂坚辞不受。

就在宋鸣珂在老家以智御寇的同时,他的叔伯哥哥宋鸣梧赴凉州平乱。天启四年春,凉州乱平返京。是年十一月,宋鸣梧因拒绝与阉党魏忠贤合作,被逐出京城,派往贵州主持乡试。乡试之后,返京途中,被朝廷强令回兰陵老家休假。

天启八年(公元1628年)明熹宗朱由校病逝,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帝)即位。宋鸣梧在朋友的推荐下,被召回京城,并由行人司行人改仟兵科给事中,诰封征士郎,不久转任兵垣,一度负责魏忠贤家产的清查和处理事务。在查抄中,清正廉洁,一丝不苟。

崇祯二年十月下旬,清军包围北京,宋鸣梧作为守城将领之一,与其他将领一起参与守城战斗,并乘战争间隙,向崇祯皇帝献攻守防御策略,为崇祯皇帝采纳。不久,他赴安徽持节封藩,返京升为吏科都给事中。后由于卷入朝中政争,被排挤出京城,出任地方官员。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宋鸣梧在阁臣周延儒手下做监军。他看到周延儒贪污受贿,纵书弹劾之,反而为延儒齮齕,贬为河南按察司照磨。崇祯八年复宫佥都御史,同时被诰封为中顺大夫。崇祯九年,宋鸣梧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京府邸,享年六十岁。宋鸣梧去世八年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

鸣珂至死不下楼

宋氏两兄弟一心为大明江山着想,至死不渝。

1644年,李自成军入京,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消息夜间传到临沂。宋鸣珂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向着朝廷方向遥拜,誓以身殉。

全家人正围绕他哭泣之时,突然有人夺门而入,厉声曰:“死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路隔千余里,这件事是真是假我们无从得知,为什么不暂留此身,以等待朝廷的召唤呢?”

宋鸣珂恸哭曰:“我没生在好时候,遭遇这样的世道,生不如死啊!不死,也只是自找侮辱罢了!”其人仰天久之,乃曰:“还是暂且尽人事听天命为好,倘若天命有了归宿,早死晚死,还不是一样吗?”

宋鸣珂说:“你若有志恢复明朝,我决不顾惜生命。倘若大明天下还不该亡,就是地有十平方里,人只有五百个,也可以使之中兴。暂时不死,也还可以,那你就好好干吧!”其人诺而去,这个人就是同乡进士兼好友,具有复明之志的孙一脉。

后来听说思宗殉国,南京福王建立南明政权,宋鸣珂遂杜门谢客,独居一楼。他头不剃发,足不履地,以表示不做清朝臣民。宋家有两姬,善造纸笔。他就让她们每天造纸以供他写字,纸写没了,用旧字纸再造新纸。他的笔迹,墨色没有光泽,纸呈淡墨色。就这样,一直到死,终未下楼。

而有复明之志的孙一脉则经历了另一种人生。孙一脉出生于当地一个家雄于财、广厦毗连、池馆垒起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县志》载:“貌魁梧,美丰姿,慎言寡交,性至孝。”寥寥数语,将孙一脉的气象、性情、德行展示出来。

孙一脉十八岁考中秀才,三十七中举人,崇祯庚辰年(公元1640年)由进士授翰林院检讨。此时,大明王朝内忧外患,气数将尽。为了给父母养老,孙一脉不久便辞官回家。

他家世代住在横山村,家中富有资产。他利用洼地,挖了一个十多亩的池塘,池上豢养了两只仙鹤。一早一晚,他向父母请安之后,就驯引着两只仙鹤,使之翩翩起舞。

公元1644年,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时孙一脉在兖州,闻此巨变,遍访亲族,痛陈君臣大义,谋起义兵。所有亲族,无不担心,起事一旦失败,都会受到牵连,结果没有一人响应。忽有某显宦造访,劝孙一脉为身家计,归顺新朝。未等来者把话说完,孙一脉拔壁上之剑,猛起击之,来劝降者狼狈逃窜。

家人见孙一脉决心已定,举族惶恐,环跪盈庭,请其为宗族计,不要以身犯险。就在当天半夜,忽闻孙一脉暴病而亡。家人为其举行盛大葬礼。出葬之日,数百人为之披麻戴孝。所豢养的两只仙鹤,也同时死掉。

原来,有大智慧的孙一脉为使族人免于牵累,假死以混淆视听。之后,他匆匆赶赴老家,劝好友宋鸣珂不要自戕。此后,他再无踪影。待南明王朝建立,史可法督师淮扬,有攀辕而上书言军务大事者,有人认识此人,正是孙一脉。史可法看了他的上书,感到很好,但受条件限制,没能据以实施。又因当时四镇骄横,史可法也受人牵制,一脉见事不可为,遂走福州,向唐王朱聿键上书。他三次上书,都没有呈递上去,只好再次离开,又不知所踪。

数年之后,乡人赴湖南浏阳,见一野道人,披头散发,光着脚丫,痛哭于市。乡人询问,因何而泣。道人转问:“听你口音是沂州人,应该知道沂州有个叫宋碧溪的,不知道这个人还活着吗?”

乡人因不知宋碧溪死活,答不上来。道人沉默了好久,一句话也没说,拿出一卷布来,嘱咐说:“请你带回老家去!”乡人问,“送给谁?”道人不答,急转身跳水而死。乡人回沂州,向众人展其布,上有血书“一脉”二字。

飞翁难道是和珅

在1916年的临沂县志中,对于宋氏两兄弟,修志者有如下评述:“《府志》以有所忌讳,记载弗详。二百余年,几至湮没。今旁搜谱牒,访问故老,略得更改。庶丹心碧血,不至永埋于地下云。”

县志中除了书写明末清初的殉道者,还有善于韬光隐晦的传奇者。在今兰山区小姜村东北角有古寺遗迹一处,当地人称之为灵感寺,也称兴国寺,尚有断碑数块。1916年《临沂县志》载:灵感寺寓僧,佚其名。初来时,手提长剑,与沂水牧羊翁、净水寺王翥为友。每佳节,辄提剑北向而泣。及殁,以剑殉焉。

这灵感寺寓僧,可能是明朝朱氏皇族后裔。他的好友王翥,也称王飞翁,更是传奇。县志记载此人:“若飞翁,自奇士。”王飞翁的墓地在临沂县城东七十里东南,墓后是临沭墩庙。

这临沭墩庙,名叫净水寺,在今莒南县板泉镇陈家临沭村,现已无存。当年净水寺建在四五米高、方圆十几亩地大的一个土墩子上,正中大殿塑有如来佛、老子、十八罗汉像,旁边还有奶奶殿等。当地百姓来祷告上苍,一年四季香火不断。

有一年,净水寺来了个怪人,自称姓王名飞翁。为了讨好老和尚,他一落脚,就假装吃斋饭。王飞翁和老和尚天天在一起,不是下棋就是看牌。不知不觉间,人们觉得这王飞翁非同一般,因为他五经四书倒背如流,张口就是国家大事,加上飞翁这个古怪的名字,准是有来历的人物。

可王飞翁为什么孤身一人跑到这里来呢?为解开这个谜,老和尚常常趁他高兴时,装作很随便的样子问上一问。每逢这时,那王飞翁不是笑而不答,就是沉下脸来唉声叹气。日子久了,也就没人再问了。等他手头空了,有个不知来历的人跑来住上几天,给他送来银两,他的钱又多得花不了。

王飞翁很有学问,渐渐引起了当地读书人的注意。凡是想谋个一官半职的,都先要做篇文章请他看一看,然后才去应科考试。传说有人请他阅卷,他都是一边打牌一边看。凡他连头也不愿抬,只说回去好好学的,准得名落孙山;抬起头来看一眼的,大都能中个秀才、举人什么的。

临沂西南旺庄有尹家兄弟两个来请他看卷,临走时,王飞翁放下手里的牌,送出好远,末了拱手作别。老和尚问他说:“今天日头从西边出了,施主这么爱动?”王飞翁笑笑说:“今年尹开勋,明年尹大人。”开科之日,那尹家兄弟果然双双得中,其中一个还做了湖北道台。

王飞翁死后,就葬在净水寺前,坟前竖了一块小碑,上书“王飞翁先生之墓”。老和尚问来上坟的人王飞翁到底是什么人?来人觉得,人既已死了,说出他的老底来也没有什么要紧了,才吐露真言道:“他就是我家老爷和珅啊!”

正史记载,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初三日,乾隆病逝,嘉庆亲政,次日和珅即被革职拿问。初七日,和珅被拿交刑部严讯,京中家产被抄。十一日,嘉庆发布上谕,历数和珅二十条大罪,谕众知之,并令各督抚议覆。嘉庆发布上谕两天后,和珅著“加恩赐令自尽”。和珅在狱中上吊自尽,时年五十岁。

而在民间传说中,和珅金蝉脱壳,用钱买通了监刑官,找了个替死鬼,自己偷偷溜出京城,逃之夭夭了。和珅隐姓埋名,东奔西窜,末了以“王飞翁”之名来到临沂。

“这种传说有莒南民间已经流传好多年了。我小时候,在大店镇地主家当管家的老奶奶就向我讲过。100年前的临沂县志也写得扑朔迷离,我感觉像是附会。王飞翁却有其人,可能是清朝一个失意的官员。”莒南文史专家李祥琨解读道。

新闻推荐

小旭的拇指还是被截了,小旭的拇指还是被截了

上周二,早报曾经报道了来自莒南县岭泉乡的7岁男孩小旭不幸被鞭炮炸伤的消息。在该报道见报后,不断有好心人向小旭伸出援助之手。但是,一个不幸的消息昨天从医院传来,小徐被炸掉的右手拇指在成功做完...

莒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南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