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创新物流模式 助力城乡发展
■探索实施“双向流通”的农村物流模式,实现农村物流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可持续发展。
■构建县、镇、村三级物流管理服务网络,形成“中心—站—点”的辐射模式。
本报讯 (记者 杨光达 通讯员 潘增伟)莒南县打破单纯“流通”范畴,横向发展,纵向延伸,采取扶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超市、农产品龙头企业联办、组织专业生产大户自办等多种方式,发展流通网络+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让企业收到了效益,走出了一条兴商富民强县之路。该县被商务部确定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示范县,被全国供销总社确定为“综合改革”试点县。
完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服务平台。莒南县是鲁南经济带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节点,物流资源丰富,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拓展,新兴第三方物流企业加速成长,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步伐加快,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莒南县交通运输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和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引导和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创新驱动,实现农村物流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可持续发展,探索实施了“双向流通”的农村物流模式。依靠规划在建的物流园区,构建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运转的中心物流枢纽。全县拥有各类物流、运输企业70余家,8000多台运输车辆;公路货运量2990万吨,增长8.5%,完成货物周转量64413万吨公里,增长11%;物流业上缴利税6395万元。
依托大交通支持,创新大流通服务。近年来,莒南县交通部门针对本县农村物流散乱的状况,利用现有资源积极与供销部门合作,按照“政府引导、行业推动、企业运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筹建县级农村交通物流分拨中心。以构建县、镇、村三级物流管理服务网络为核心,在县级农村交通物流分拨中心建立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有效解决了工业产品运入、农副产品外运、货运企业经营等实际问题,减少了中转环节,降低了运输成本。积极发展流通加工,以原材料精细加工、半成品组装和产成品包装、分装等流通加工为重点,依托重点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培育一批不同类型的流通加工企业,不断扩大流通加工规模,增强物流系统服务功能,拉升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初步形成了以县农村交通物流分拨中心为核心、镇街物流分拨站为节点、村级物流分拨点为基础,“中心—站—点”的辐射模式。莒南县下设 12个镇街、242个行政村,已建成1处县级分拨中心、12处镇级物流站和26处村级交通物流分拨点,基本形成覆盖农村、服务农民的双向流通服务体系。
助力新兴朝阳产业,精准拓宽物流平台。莒南县按照“联合发展建网络,连锁经营拓市场”的发展思路,创新机制,因地制宜,逐步建成“活力充沛,运转高效,服务优质,货畅其流”的农村物流体系。目前,县级物流分拨中心项目建设总投资额达到1.2亿元。其中,投资1600万元建成了万吨大米生产线,投资200万元建设了千吨低温库、恒温库,投资4900万元以农资超市连锁的模式在全县12个镇街设立农村交通物流分拨站,投资2300万元在26个行政村(社区)设立大型农村交通物流分拨点,投资300万元建立农村交通物流信息平台,投资300万元组建拥有20台箱式货车的专业物流运输车队。目前,分拨中心年发送货物1.2万吨,年货运周转量达到120万吨公里,实现交通物流总收入5亿元,年上缴税收达1000万元。全县拥有交通物流分拨点的行政村数量已达到全县行政村总数的10.7%,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2100多人的就业问题,为打造物流新模式、拓宽双向流通平台开拓出一条新路。
新闻推荐
本报5月18日讯 (记者 曹鹏飞)17日至18日,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就《山东省动物防疫条例(修改)》来临沂市进行立法调研。调研组一行实地到莒南县板泉防疫站、县畜牧局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厅、县...
莒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