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莒南优化人居环境 延展绿色发展空间

临沂日报 2016-04-05 19:55 大字

近年来,莒南县在城乡建设实践中,以县域水环境治理为重点,着力实现人居环境的优化再造,进而引领发展空间的绿色生态延展。这一“先建湿地再建城”的独特做法,在为当地带来丰厚生态红利的同时,也为县域发展牢牢确立了绿色生态基调。

治县先治水优化再造人居环境

暖阳照耀下的鸡龙河湿地公园水明沙净,外乡游人很难相信这里曾是一片蚊蝇孳生、垃圾遍布之地。

据了解,莒南县境内有流程10公里以上的河流31条,流域面积1750多平方公里,作为水系汇聚之地,水环境质量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该县将水环境治理摆在优先地位,从2012年开始,先后投资10多亿元对县城周围的鸡龙河、磐龙河、白马河、龙王河、卧龙河等水系进行修复治理,构建了“五河汇城、三面湿地一面城”的城市湿地系统。

近年来,莒南县集中启动了村庄汪塘治理工程,对村庄汪塘实施生态化治理。通过沿汪塘疏通道路、栽植树木,加固升级、硬化坝顶,拆除周边违法建筑,清理垃圾、漂浮物,疏浚沟渠河道等措施,使农村汪塘重新恢复调蓄降水、灌溉农田、农村防火等生态和生产功能。

与“五河汇城”“汪塘治理”同期启动的还有“大水网”工程。该县在沭河莒南段建设3座橡胶坝,拦截沭河,实施西水东调,将陡山、石泉湖、相邸水库三库串联,形成了河库相连、水系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生态水网。

“面子”“里子”同步发力水系建设跑赢土地开发

2010年,莒南制定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该县选择“先建湿地再建城”,让不直接产生财富的生态建设跑赢土地开发,产生了事半功倍的乘数效应。

2011年以来,莒南县先后投资3.7亿元对鸡龙河进行综合治理,新建橡胶坝2座,建成五洲广场等群众休闲广场9处,栽植苗木花卉及水生植物178万株,新增绿化面积103万平方米。

重“面子”,更要重“里子”。与湿地建设同步,莒南县加快城区污水管网改造,新建59公里污水管网,实现城区雨污分流;建设了环保智慧管理平台,对全县46家重点企业排污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管,实现了对企业的“空中”管制;先后建设了新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龙王河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等4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11.5万吨/天,城市自净能力大幅跃升。

据了解,莒南县目前已逐步构建起西起白马河、东至龙王河,贯穿5片湿地,全长50公里的生态水系长廊。

生态优先释放多维红利县域发展确立绿色基调

水环境治理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所需资金动辄数以亿计,同时还不得不面对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硬骨头”,究竟值不值?莒南县委书记陈一兵认为,只要算清了民生账、经济账和长远账,就会使生态建设成为干部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并呈现出神形兼备、丰盈充实的全域化格局。

入夜后的五洲广场人头攒动。在广场上卖小吃的村民闫永利说:“几年前,这个地方还是一片泥地荒滩;现在好了,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摆摊就能挣到钱。”仅在鸡龙河两岸,莒南县就建设了这样文体设施齐全的广场18处。

生态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宜居宜业”的朴素愿望,也推动了当地按照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方式向前发展。沿磐龙河游走,“一河、三湖、四段、八景、十六瀑”的整体布局蔚为壮观,依托河岸生态,“龙湾访幽”“枕河人家”“帆影津渡”“古坊艺韵”四大景区引得游人流连忘返。通过将水系治理与景区建设结合,目前莒南县已成功打造国家4A景区1处、2A景区2处,引进县外资金3亿元。 任腾霄 

新闻推荐

莒南整治污染实现绿色发展

本报讯 (记者 志华爱娜 通讯员 孙烨)莒南县创新环境监管方式,努力实现工业生产与生态发展协调共进、同步共赢,实现绿色发展。莒南县首先在源头上降“压”,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对国家明令限制的产业...

莒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南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