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管道节水灌溉,浇地费用省八成

农村大众报 2015-09-11 16:50 大字

农村大众报莒南讯(记者孙成民通讯员陈德溪孙运余)今年7月底以来,莒南县洙边镇可谓风调雨顺,庞立虎每次走在600亩长势很好的玉米田间,就会说,管灌早建起来就好了。虽然他今年新建的管道节水灌溉设施只用来浇了一遍地,可他还是很高兴,因为他对以后种粮有了底。

庞立虎是洙边镇环河崖村农民,2012年底,他在该镇洙边村村南流转了600亩地,种小麦、玉米。前两年,春夏旱情都很重,可庞立虎不敢浇地。“主要是人工费高。”庞立虎说,因为没有水渠,浇地只能用喷灌,一亩地浇一遍需要50多元的费用,喷灌浇得不彻底,几天后庄稼又旱了。靠水管把水输送到地头,再采用传统大水漫灌的方式,不但浪费水,浇地成本比喷灌还高。“前年和去年,旱了,我也不敢浇。种粮利润低,一季粮浇上三四遍水,浇地费用就把种粮利润吃回去了。”庞立虎说。因此,种了两年粮,每亩每季都减产200来斤。

大面积种粮,浇不上水不行。去年秋后,庞立虎就规划着修石渠,600亩地修建石渠需要60多万元,他一时拿不出来。今年石材价格上涨,修渠的费用更高。正在庞立虎为此犯难时,政府为他送来了农业开发项目。利用这个项目,他在田间铺设了7000米PE管道,打了两眼大口井,建起了电灌站。7月中旬建成后,正逢当地大旱,新上的管灌设施派上了用场。

庞立虎说,600亩粮田里设置了70个出水口。浇地时,电机启动,可以同时打开七八个出水口。这极大地节省人力,一亩地浇一遍的费用降低到10元左右。

相对于传统大水漫灌的浇地方式,管灌能大量节水。相对于在田间修明渠,管灌设施不占地,而且能避免明渠存在的漏渗等问题。“管灌等节水灌溉,投资大并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农民耕种的土地规模过小而且分散,没法搞。我大面积流转土地后种粮,才使节水灌溉变为可能。”庞立虎说。

这些年,节水灌溉年年倡导,从中央到地方。因为我们的水资源很紧张,尤其是中原地带,而传统的大水漫灌浇地方式,又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可就是从上到下倡导的节水灌溉方式,被农民采用得并不普遍。

农民不采用节水灌溉方式,正像莒南县农民庞立虎说的那样,投资并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他们家里只有十来亩地,而且往往还分散到四五处。规模太小而且分散,就使得投资大、效果好的节水灌溉,对农民来说成为不可能的事情。记者这些年在各地采访时发现,农民种地抱怨得最多的,就是水利,遇到大旱时这种抱怨声遍地。

农民这些抱怨声应该被理解——不是他们不想建水利,而是在二三亩地里修建,分摊到每亩地,成本太高,收益太低。通过流转,土地向种地大户手里集中,在上百亩甚至更多的土地上投资水利,便有了长远的经济账可算。记者在高密、鱼台、滨州市滨城区等地采访时发现,种地大户投资水利的积极性高,而且大多数采用的是管灌等节水方式。

大面积经营土地,才能使节水灌溉变成可能;土地流转,又为这种可能提供了前置条件。(孙成民)

◎快评大面积经营土地,节水灌溉才成为可能

新闻推荐

“农民安家贷”让沂蒙山区农民进城安家

3月14日一大早,地处沂蒙山区的山东临沂市兰山区金雀花园小区里,李保富刚买的新房里,装修的师傅们忙得热火朝天,四五个人正在安装吊灯和橱柜,电链锯还在轰轰作响。“多亏了咱农行的‘农民...

莒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