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堆”遍村 亟待清理

大众日报 2015-01-10 15:21 大字

□记者肖芳报道王家沟村里的小树林,成了露天垃圾场。

□本报记者肖芳

2014年年底,记者途经莒南县石莲子镇王家沟村。该村位于国道206沿线,对外交通四通八达,但它却依然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破落的农村风貌。

记者在王家沟村看到,村中道路仍是泥土路,并未进行硬化。村中沟渠里、树林边,村民的房前屋后,堆放着大量的柴草堆、垃圾堆和粪堆,生活污水、养殖污水在多处进行露天排放。它们不仅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而且还将原本就不宽敞的道路挤得狭窄弯扭。

村民王大娘告诉记者,村里在靠近国道的边缘,放置了几个垃圾桶,但村中并没有安装垃圾桶。村民们仍然沿用多年来常用的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出门找个地方一扔”。

正在家门口整理自家草垛的王大爷则认为,在农村生活,“三堆”的产生是免不了的:庄稼收获后的秸秆留下来,要么当成做饭取暖的柴火,要么用作牛羊等牲口冬天的草料;村民家里一般都搞点儿养殖,猪、牛、羊、鸡等的粪便,堆起来沤肥,用作开春时地里的肥料;日常生活的废弃物,丢在林子里、沟里就成了垃圾堆。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三堆”就产生了。王大爷说:“我们也都觉得脏,不好看,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源源不断产生的农村“三堆”并不是无法解决,很多地方已经摸索出了办法。在这些地区,美丽乡村已见雏形,村容村貌整洁,“三堆”不见踪影。

有的村庄在乡镇政府的帮助下,利用农资下乡补贴政策,购买“秸秆挤块机”,将秸秆等柴草“瘦身”成方块,放在村民自家草棚里进行储存,这就解决了柴草堆问题。为清除村里的粪堆,有的村开展“还粪归田”活动,将粪便运送到田地里,既提高了土地肥力,还可以避免村里苍蝇满天飞、臭气熏死人。有的村还建了沼气池,将动物粪便作为沼气发酵原料生产清洁能源。

至于生活垃圾堆,山东省各地正在全力推进“村保洁、镇清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要求将环卫管理的触角向所有乡村延伸,目的就是要解决多年来“垃圾围村”的难题。若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垃圾堆必会得到清运。

新闻推荐

大众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匡亚明左与记者在一起年大众日

大众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匡亚明(左)与记者在一起。1944年大众日报在莒南县王家野疃的排版车间。1944年大众日报的一次编前会议。左起:丁九、沙洪、于冠西、秦衍涛、陈楚、陈冰、吉伟...

莒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