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坊前:用好合作这个宝
专家点评
王家坊前村党支部“村社共建”服务群众的做法,深化拓展了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强化了基层组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这种不懈的探索创新精神,为各地基层党组织进一步探索服务群众的途径,促进农民致富树立了标杆,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其理论和实践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魏磊省委党校教授
□本报记者王洪涛本报通讯员董磊赵桂星
日前,记者走进莒南县坊前镇王家坊前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路两边的石刻厂,栩栩如生的猛狮,展翅欲飞的雄鹰……彰显着“中国石雕石刻艺术之乡”的名头。
在建国初期的众多农业典型中,王家坊前村因“合作共赢”的显著特点,格外受到关注。
1953年冬的一天,王家坊前村党支部委员王同昌家的“锅屋”(厨房)里,曾经获得劳动模范称号的王同昌对10多位老少爷们儿说,要吃饱肚子,就要成立合作社,解决一家一户生产资料不足的难题。
次年3月份,社员投款已达270余元,投花生米600公斤,还有种子、农具等,顺利解决了生产资金不足问题。新建社用社员投的钱购买了生产资料,当年产量就翻了两番,社员们的股金连本带利都还上了。
当年9月,毛泽东对王家坊前村办合作社的经验作出批示。由此,王家坊前自力更生、创新办社、合作共赢的经验很快在全国推广。
进入新世纪后,王家坊前石雕业却陷入了发展困境。曾任村主任的王家聚记得,当时周边很多地方石雕业都发展起来,王家坊前村的企业却各自为战,相互压价,无序争夺客户。多数企业还是作坊式,闯市场力不从心。
出路还是联合起来。为此,村党支部借鉴当年大办农业合作社的经验,积极引导企业走合作之路。2004年,台属石雕厂厂长王奉述带头成立了莒南县石雕石刻专业合作社,整合资源,统一价格,共同开拓市场。目前,全村36家企业都加入了合作社。
“加入合作社,对我来说最好的就是订单共享。”说这话的是王韵,山东龙凤石雕厂的经理。他拿出一份加工合同告诉记者,由于自己专业做拱桥,同是合作社成员的王均洪将一个石拱桥订单共享给他,双方合作共同受益。
尝到合作甜头的王家坊前人,又把目光投向村外,将供销社资源整合进来,实现了“供销社+村级党组织+合作社”三位一体的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民增收难题。
供销社的优势在于服务体系的健全。王家坊前村把供销社这一服务优势向田间地头延伸、向基层经济组织延伸、向便民服务延伸。大田作物托管服务就是一例。村“两委”在走访群众时,了解到现在群众最犯愁的就是种粮,外出打工的来不及种,又舍不得把地租出去。村里就和镇供销社、当地粮食种植合作社合作,推出了大田作物托管服务,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交售,托管费比市价优惠10%左右。这种服务型合作社受到了村民欢迎。
在村里石刻厂打工的村民王兴永给记者算了笔账:家里3亩地,一年的托管费不到200块钱,而自己管理的话,仅收割一个环节,就得耽误两天时间,500块钱的工钱没了。村集体也增加了收入。以统一供肥为例,村民购买的化肥每袋比市场价优惠5元左右,而村集体每袋也有10元左右的服务费,仅此一项一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万元。
记者了解到,下半年,王家坊前村社共建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合作共建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集医疗卫生、小额贷款担保、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届时,村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服务。
新闻推荐
□记者高晓雷报道本报莒南讯日前,莒南县旅游局统一设计、统一制作,为多家乡村旅游经营业户统一悬挂“莒南人家”牌,张贴旅游标识,打造个性鲜明、形象饱满的“莒南人家”旅游新形象。...
莒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