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不喜欢的弟子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喜欢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孔子也不例外,他也有不喜欢的甚至讨厌的学生,按时间顺序来说,他最早不喜欢的学生是颜回的父亲颜路,因为颜路比较愚钝。之后不喜欢的是子贡,因为他调皮捣蛋。后来不喜欢的是冉求,最不喜欢的是宰予……
骂冉求孔子结束周游列国,回到了阔别十四年的故国,鲁哀公名义上“尊贤”,但他一不采纳孔子的政见,二不委任孔子以要职,而是尊之为“国老”,丰爵厚禄,冠冕堂皇地将孔子束之高阁。68岁的孔子初心不改,他把恢复周礼的希望寄托在弟子们的身上。当时,季康子辅政,冉求为季氏宰,所以,孔子对冉求寄予厚望。遗憾的是,冉求以后的所做所为,令孔子大失所望。
冉求曾告诉过孔子:“不是我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不够呀!”孔子说:“如果力量不够,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
有一年,季康子准备攻打颛臾(今山东费县西北),派冉求去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对打仗的事儿格外反感,便对冉求说:“我听说过,无论是国君还是大臣,不能老是觉得财富不多,而应该考虑到财富不平均;不要嫌百姓太少,而要考虑让现有的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了吗?如果财富人人平均,世上便没有了贫穷,国家自然安定,就不会觉得人少,更不会有国破家亡的危险。”孔子接着又说,“颛臾是个小国,对鲁国不会产生什么危害,何必征伐,搞得两国百姓都不得安宁呢?”冉求觉得孔子的话很有道理,就回报给季康子,季康子于是打消了进攻颛臾的念头。
又一年,季康子去祭祀泰山,孔子听说后很生气,他把冉求找来质问道:“祭祀名山大川,只有周朝的天子才有资格。季康子只是个诸侯之下的小臣,怎有祭祀泰山的资格呢!这是越礼行为呀,你做为季氏宰为什么不劝阻他呢?”冉求无可奈何地叹道:“他要这么做,我有什么办法?”孔子对冉求的回答,十分失望。
时隔不久,季康子又要实行新的田赋制度,决定在原有的田税之外,再依田另收军赋。在朝中议事时,季康子询问孔子的看法,孔子虽有满肚子不满,但没有表现出来,只是不冷不热地答道:“田赋的事儿我不懂!”退朝后,孔子把冉求叫到家里,开导他说:“做官的人要实行礼治和仁政。对老百姓要多给好处,少收赋税,那样才能顺乎民心,合乎周礼嘛!”冉求对孔子的劝告,表面赞成。可第二年春天,他还是按季康子的布置,在鲁国实行了新的赋税制度。这样一来,季康子的财富大增,个人收人竟相当于国家税收的一半。做为季氏宰的冉求,在这件事中无疑是扮演了一个为虎作伥的角色。
孔子知道后,极为恼火。他把弟子们召到一起,大骂冉求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廉耻,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并对弟子们宣布:“冉求已经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都去击鼓怒骂冉求这个坏小子!”
恼归恼,骂归骂。后来,冉求仍被孔子列为“政事”科的头一名。后人还在嘉祥县城北修建了冉子祠,供后人祭祀。
宰予堕车宰予也是孔门弟子中著名的一位。他喜欢说漂亮话,但言行不一,很叫孔子伤脑筋,特别是他大白天睡觉,更使孔子恼火。因而,孔子说:“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传说有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正在房里睡大觉哩。孔子听了伤感地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最初我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现在我听别人的话后,要考察一下他的行为。就从宰予起,我改变了态度。”
孔子周游列国时,带着弟子们路过殷纣王的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朝歌有一座叫鹿台的宫殿,是殷纣王征派了成千上万的奴隶,花了七年的功夫修建起来的。穷奢极欲的纣王用美玉将整个宫殿装饰起来,又把骏马、名狗和大批的美女收进鹿台。他用酒做水池,把肉挂在树上,叫青年男女光着身子在这酒池肉林中,唱着淫荡的歌曲,跳着淫荡的舞蹈,他和一帮子大臣后妃在这里狂欢作乐。纣王对劳动人民也非常残酷暴虐。后来,周武王带兵征讨,很快就把纣王的兵马打败了,殷纣王自杀身亡,殷朝也就灭亡了。
春秋时代的朝歌,早已是人去楼空,但在纣王的荒淫影响下,这里的男女依旧过着繁华绮靡的生活。因而,孔子的马车经过时,颜回赶紧加上一鞭,让马车赶快跑过。坐在马车上的弟子们都以袖遮面,害怕被这丑恶的地方把眼睛污染喽。可宰予不管这一套,他的双眼竟像不够用似的,东瞅西望,看得津津有味,并且有点得意忘形的神情。
这下可把坐在宰予旁边的子路气坏了,他飞起一脚,把宰予踢下了马车。宰予被跌得昏头转向,还不知怎么回事哩,等他回过神来时,孔子的马车早跑得没影了。
孔子曾用“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来唉叹宰予,比喻宰予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新闻推荐
费县讯费城街道把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作为检验“三农”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方式方法促进农民增收,有效地破解增收难题,让农民有了更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
费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