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金菓山探古

烟台晚报 2013-06-09 20:08 大字

□沙向阳撰文/供片

金菓山,古名金山,俗称“金狗山”。位于蓬莱城东、刘家沟镇南四公里处,海拔251米。山上奇石怪洞、嶙峋多姿,苍松古槐,青翠欲滴。山头浑圆,似果形,故得名。山虽不高,故事却不少。

我的老家就是山南4公里的费县村,小时候站在家门口,经常眺望着金菓山,浮想联翩。“金菓山上结金果,金狗金猪一大窝;金郎开洞挖金子,一挖挖了一笸箩……”这优美的童谣我至今记忆犹新。

这座山,古时为什么叫金山?后来又为什么更名为金菓山?一座小山,山不算高,林不算深,为什么能连建五座庙宇呢?

金菓山的四面,群山连绵,起伏似虎;山下沟壑交错,蜿蜒如龙。一脉相连的几个山头,东接围子山、洼山、女王山等,其中的围子山,因山顶古时为防御盗匪,而修建了一圈石围子而得名。南邻的山脉,依次有马儿山、宿山、狼山,也都各有传说。

山下的两条沟壑,皆发端于金菓山麓。北去的一条,号称“乌沟”,沿沟居住了18个村庄,并且村名之前都冠以“乌沟”二字,如“乌沟童家”、“乌沟傅家”等等,统称为“18个乌沟”村。东去的大沟,称之“接夼”。一溜接夼,串连了整整10个村庄,演绎了“一溜接夼到鬼门关———董家”的神奇故事。

更有甚者,古传名谓“接驾夼”,传说唐太宗东征高丽时,途经此地。沿夼村庄的百姓纷纷出来接驾,倾尽所有招徕盛唐的大军,由此留下了“接驾夼”的美名。

查阅历代的《登州府志》、《蓬莱县志》,都有关于金菓山的记载。其中,民国版的地方志记载较详:“金菓山,古名金山。明季开矿于此,山洞甚多,常匿劫匪。山巅有文昌阁,山坡有药王庙,元君庙,蟠桃宫,文昌庙。昔时三月三日,庙会甚盛。山南费县村,有北齐牟平城故址,系天宝七年移此,唐麟德二年,东迁于今牟平城。”寥寥数语,揭开了金菓山的历史面纱。

往事越千年,遗迹今尚在。在金菓山的南巅,还能找到文昌阁的残垣断壁、东大祠的破砖碎瓦。残壁上长满了厚厚的苍苔,碎砖上残留的菱形、云形花纹,透出强烈的历史沧桑感。

东大祠,古名“东牟侯祠”。清代修的《登州府志》有载:“金山,有东牟侯祠,久圮。”赫赫有名的牟侯祠为什么建于金菓山上?这就与山前的“费县古国”之说,遥相呼应,互为佐证。传称,汉代武帝,封其子刘渫为牟平侯,初始,建都于金菓山前的费县村一带。也记载说:“山南费县村,有北齐牟平城故址,系天宝七年(547)移此,唐麟德二年,东迁于今牟平城。”山前的费县、富阳蔡家、东大迟家、东泊子等村,过去发现过大量的古墓,连环成片,约有几万平方米的面积,曾出土了大量的汉代陶罐、汉鹿碑石、汉代花纹的砖瓦等物,从中不难窥见千年古国的遗韵。

牟侯古祠既然建于此山,当年的金山,可谓“国山”,群僧蜂拥而至,一座小小的山头,竟先后建了5座庙宇,真应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古话。山顶的文昌阁,古为道观。文昌阁依托道观的古洞,延伸修建而成,至今古洞尚存。洞口的东侧,一座石桥东西横跨,浑然天成,俗称“仙人桥”。传说蓬莱的八仙,曾到此一游,打造了这座石桥,然后穿山越洞,漂洋过海,逍遥而去。也有说这洞是金郎挖金、金狗打洞留下的;还有说是金猪拱洞留下的,那金猪穿山过海,翻越了“望猪疆”,潜入了“九猪湾”……总之,山上的每一个洞口、每一块石头,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传说自不足为凭,但山上的古洞,洞口的汉砖宋瓦、焦土基石,确是历史过往的遗迹。山洞应是当年道士、高僧们的修炼之地。洞口外部有一丈方圆,东侧是石炕、石桌,岩壁当中,还凿了个一尺见方的灯窝。洞口南侧,在贴地的岩石上,凿了一大一小两个石碓臼,大的深有二尺,小的不足一尺。由于碓臼使用得年深日久,打磨得特别细腻圆润,让人遥想当年苦行僧们舂米为食、艰苦修行的情形。洞口内部,一人多高,深不可测。有人说,前人曾抬了一笸箩蜡烛来,秉烛进洞前行,但没走到头,蜡烛已耗光。

金菓山东麓,有一口道士井,传有千年之久,至今保存完好。井深数丈,井口狭窄,不足二尺,仅容一人提水。井水甘洌可口,不但为山上的道士千古受用,也与山下的村民百世分享。

坐落在山腰的接夼施庄,位于十接夼的山村之首。村东有一棵古槐,传有千年之久,也有说至少在五百年以上的。树高约有五丈,径围有两抱多粗,树冠可以遮荫半亩地之广。村民们都爱在这古树之下唠嗑纳凉。古槐至今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好像金山的卫士,又如远古的使者,向世人述说着金菓山的千古神奇。

金菓山古洞

接夼施庄古槐

新闻推荐

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7.16盛大开园中国首届沂蒙山小调旅游音乐节将举办

目前,由鲁商集团投资建设、悉心打造的第一个旅游景区项目——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对外开放试运营阶段已接近...

费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费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金菓山探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