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贫”雾绽“富”光 ——永靖县徐顶乡久长沟村的脱贫致富之路
海拔2000多米,两面是连绵不断的大山,一条深沟望不到尽头。贫瘠的土地上,散发着“旱、苦、少、缺、穷、散”的气息,令人望而却步——永靖县徐顶乡久长沟村就是这样一个贫瘠的地方,由于交通条件落后,干旱少雨,群众的生活始终挣扎在贫困线上。
近年来,永靖县坚定不移地走“吃读书饭、种科技田、发养殖财、谋加工利、挣劳务钱、往好处搬”的扶贫开发路子,推动扶贫开发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使这个昔日贫困的小山村旧貌换新颜,过去的穷日子也离群众越来越远。
初秋时节,久长沟村的山梁上已有些许凉意,张维江就生活在这个被称为“神仙湾”的小村庄,有些腼腆的他指着不远处的农田说:“前面这三亩地是前年种的,后面那五亩是我今年用1万元到户资金发展的,百合就是我们增收的宝啊!”不善言辞的他告诉记者,现在他的两个儿子都娶了媳妇,他也抱上了孙子,全家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在这之前,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艰辛,我中年丧妻,老母亲年龄大了,农忙种地,闲时出门打工……”谁都会有致富的念想,张维江不相信土地上只能生长贫穷。
“抬头看天空,低头看脚尖,那是以前的日子,人家能做的,我也能做。”2014年,百合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张维江有心种植百合,却被资金难住了,家里的五亩地种植百合最少要投入1万元,儿子结婚欠下的外债还没还清,怎么好意思再向亲戚们张口。“唉,你不知道我那时候的熬煎,好不容易找到一条致富的门道,却投不起资金,嘴上都起了火泡……”
当时急的不仅仅是张维江,还有徐顶乡的干部,怎么才能让这些贫困户脱贫成了他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工作要求,包村领导和干部走访农户,最终选出像张维江一样的贫困户,制订了详细可行的脱贫计划。
没种植技术,就请省农科院的专家来授课,手把手的教;没钱,争取***贴息贷款;没发展动力,就做思想动员工作。“那时候我们起早贪黑,晒成黑猴,对象都难找。”一位年轻的干部开玩笑说。尽管如此,工作上谁也不会马虎,加班熬夜,有时候群众不理解挨骂,那都是常事。
张维江如愿以偿拿到了对他来说意义重大的1万元扶助金,当年他就种了五亩百合,年内实现增收5000元。张维江为以后的生活开始盘算:山下,填沟推地,种庄稼,养牛羊;山顶,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生活好转的不仅仅是张维江一人,像他一样的贫困户都在不断地摘贫帽致富,久长沟村开始有了亘古未有的变化。
2015年,久长沟村被列入全县整村推进扶贫项目,项目覆盖73户。通过项目实施,完成土墙换砖墙73户、改造墙体3200米、7200多平方米、危旧房改造4户;拆除破旧庄窠、房屋、圈舍等4000多平方米;完成道路硬化3.7公里、拓宽铺砂4.3公里;文化广场及墙体粉刷改造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村里新修的水泥路、新换的砖墙干净而整洁……这一系列变化,让久长沟村群众满心欢喜,脱贫致富的热情高涨。谁也不会想到,一年前还凌乱不堪、脏乱差现象严重的小山村,在短短的时间内旧貌换新颜。
在***工作中,徐顶乡按照“一村一业,一户一策”的扶持办法,确定了久长沟村的主导产业及发展产业。引导扶持贫困户种植百合163.7亩、马铃薯90亩,引进发放良种羊40只。发放产业发展贷款5户、15万元。
“救得急,救不得穷”,唯有变“输血”为“造血”,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脱贫。针对劳务输出的新形势、新变化,徐顶乡党委政府还积极联系县劳务部门,开展贫困户劳务技能培训和“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群众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能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龙通讯员郭红)今年,永靖县坚持以群众增收为中心,把精准脱贫的着力点放在产业开发上,把重点放在帮助贫困户建立稳定的致富产业上,积极探索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渠道。用足用活到户1万元...
永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