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山乡换新貌 扶贫谱新篇 ——建州60周年全州扶贫开发工作综述

民族日报 2016-10-02 00:00 大字

 

新中国成立前的临夏,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生产力水平很低,各族人民过着牛马般的生活,一遇灾荒,卖儿卖女,外出逃荒。建国之初的1950年,农村人均收入仅有27元,人均消费却达到28元,粮食亩产百斤左右,人均占有量不足300斤,群众生活困难。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农村实行土地改革,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各族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了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是从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使“一大二公”和分配方式的平均主义思想泛滥,随后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革”动乱,实行的单一抓粮食生产和割“资本主义”尾巴,打乱了正常的生产建设秩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直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人均农民纯收入仅有49.89元,临夏州绝大多数农村人口仍处在未解决温饱的贫困状态,贫困问题十分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1983年国家“两西”农业建设确定临夏州东乡、永靖两县为建设县之后,正式拉开了临夏州扶贫开发的序幕。1983年—1986年的“两西”建设中,组建成立组织机构,遵照“三年停止破坏,五年恢复植被”、“有水路走水路,无水路走旱路,水旱都不通,另找出路”的“两西”建设方针,全面实施“供煤植薪”政策,在实施大规模种草、植树造林的同时,通过投亲靠友和政府有组织移民,基本缓解了临夏州东乡、永靖两县铲草皮、挖树根等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特别是通过河西移民,大大缓解了干旱山区人口压力,逐步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恶性循环格局。据统计,四年间东乡、永靖两县先后投入专项资金2659.96万元,先后修建了东乡县皇渠、永靖县拥宪渠等一批水利工程,移民1.563万人,基本解决了5万多特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5万多亩,植树10万多亩,以永靖西山片、东乡东北片为主的干旱、半干旱山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1987年,国家确定积石山、临夏、和政三县为高寒阴湿少数民族贫困县;1990年,广河、康乐两县又纳入高寒阴湿国扶贫困县,东乡、永靖两县继续实施“三西”农业建设,届时,临夏州除临夏市外的七个县被国家和省上全部纳入国扶贫困县,临夏州的扶贫开发工作步入了全面扶贫阶段。1987年—1993年期间,国家和省上对临夏州的扶贫工作给予了重点倾斜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先后投入“三西”专项和各类财政扶贫资金9148.8万元,信贷扶贫资金7953.1万元,重点扶持贫困乡、村养殖业、种植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两西”移民1.2万人。通过全面启动“温饱工程”,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缺粮少吃的问题;通过以种草养畜为内容的养殖业发展,突出解决了贫困群众缺衣穿、缺钱花的问题;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缓解了干旱山区群众缺水的问题。在全面扶贫阶段七年中,全州以农民人均纯收入30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300公斤“双三百”为标准,累计基本解决3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州贫困人口由1986年底的57.75万人减少到1993年底的27.7万人,贫困面由42.43%下降到2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238.51元增加到1993年的383.44元,全州贫困面下降22个百分点。全州农村贫困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造成的农村贫困危机得到初步的缓解。

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全面实施,国家全面实施开发式方针,临夏州扶贫开发工作进入集中攻坚阶段。根据国家新的扶贫政策方针,确定1993年底临夏州贫困人口66.65万人,贫困面43.05%。1994年—2000年的“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国家和省上投入临夏州的财政扶贫资金37729.28万元、信贷扶贫资金54026.08万元。完成“两西”移民1.54万人,1996年启动实施疏勒河世行贷款移民项目,东乡、积石山两个自治县试点移民4187人,新疆劳务移民4167人;农、林、牧、水、电、路、科技培训等综合开发扶贫项目全面实施,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群众吃不上水的问题,全面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和“122”雨水集流工程,在解决干旱山区群众饮水问题的同时,解决了生产用水问题;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林牧综合开发提高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粮食产量逐年上升,畜牧业存栏不断增加,经济林、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由于农村基本条件的改善,农副产品大批量进入市场,增加了群众收入,加快了解决温饱的步伐。到2000年,按照国家和省州规划目标,临夏州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全州贫困人口由1993年底的66.65万人减少到2000年的7.77万人,贫困面由43.05%下降到4.65%左右,贫困面下降38个百分点。农村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电视、广播进入千家万户,农用机动车辆得到普遍应用,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集中攻坚的七年是扶贫开发难度最大、效果最明显的七年,基本实现了扶贫开发工作从救济型向开发型的转变,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

2001年,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开始,国家确定除临夏市外的7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临夏州进入新时期扶贫开发阶段。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确定临夏州7个重点县的110个乡镇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占全州当年133个乡镇的82.71%,753个村列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村,占全州1149个村的65.54%。2001年国家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625元以下核定绝对贫困人口23.81万、625-865元核定低收入人口63.97万,确定临夏州贫困人口87.78万人,贫困面52.52%。2009年3月,以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标准,又将扶贫标准从原来的865元提高到1196元,提高了331元。在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十年中,坚持“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要求,全力实施“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紧紧围绕全州实现稳定解决温饱奋斗目标,努力解决农村“五难”突出问题,以参与式整村推进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立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产业科技扶贫,狠抓劳务移民、社会帮扶、新农村建设、小康建设、“321”结对帮扶等各项工作。新时期扶贫开发阶段,中央和省上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扶持力度,2001年-2010年期间,累计争取国家和省上财政扶贫资金达到10.1亿元,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大项目的积极争取,扶贫资金总量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全州上下的不懈努力,全州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87.78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45.11万人,贫困人口减少42.67万人,贫困面从2000年的52.52%下降到2010年的26.08%,贫困面下降了26.4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010元增加到2010年的2375元,增加1365元,年均增加135.5元,扶贫开发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2011年,新十年扶贫开发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临夏州列为“两州两市”扶贫攻坚区进行重点扶持;《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将临夏州确定为国家级连片特困地区,将全州七县一市全部纳入六盘山连片特困区;《甘肃省“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中将临夏州东乡、积石山、和政、康乐、临夏、广河六县确定为特殊困难县贫困区域,永靖县确定为其他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区域。按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核定贫困人口,全州有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90.02万人,贫困面为52.04%。

2011年—2015年,临夏州的扶贫开发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农村扶贫开发一系列文件精神,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总体要求,将增收减贫作为全州农村工作的核心,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方式,着力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培育扶贫优势产业,着力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贫困乡村面貌显著改善,贫困群众收入大幅增长,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大幅增长。全州累计争取投入国家、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32亿元(含发改部门0.8842亿元、财政部门0.2173亿元),较“十一五”时期的6.17亿元增加11.15亿元,增长2.8倍。二是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全州农民收入从2010年23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2015年5245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0年增长2.21倍,年均递增11.65%;贫困人口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全州农民收入平均水平。三是贫困人口大幅下降。全州贫困人口从2011年底的90.02万人下降到2015年的31.0937万人,贫困面从2011年的52.04%下降到2015年的17.8%,下降了34.24个百分点,五年间累计减贫65.25万人,是临夏州扶贫开发历程中减贫速度最快的时期。四是项目扶贫成效显著。累计实施财政专项扶贫项目1200个。重点项目为:投资7.94亿元实施整村推进520个,投资1.2亿元实施积石山、东乡两县国家级羊产业扶贫试点项目,投资0.98亿元实施整乡推进项目24个,投资0.3亿元实施国家和省级整流域连片开发7个,有效解决了贫困乡村行路难、吃水难、住房难、增收难等突出问题。五是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全州投入基础设施方面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12亿元,硬化及拓宽村社道路1929.65公里,新建人饮工程134处、治理河堤50处、小型提灌26处,改造贫困户危旧房12154户,实现了扶贫开发一个村,面貌大变一个村的目标,为打造美丽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六是扶贫产业培育继续壮大。全州投入产业培育方面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88亿元,基本形成畜牧养殖、洋芋、双低杂交油菜、花椒啤特果经济林、蔬菜、中药材六大扶贫产业基地;投入1.42亿元,扶持建立扶贫互助社(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388个;投入3167万元,扶持国家和省级重点扶贫龙头企业96家,基本构建了龙头带基地带农户促产业、链条式组团发展促增收的扶贫产业体系。七是贫困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投入技能培训方面的财政扶贫资金0.428亿元,培训贫困“两后生”2.13万人、普通技能培训1.11万人,累计输转2.75万人,输转率达到85%,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0%以上;开展科技培训1.14万人,贫困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明显增强。八是行业扶贫形成合力。发改、交通、水利、住建、农牧、教育、卫生等行业部门紧紧围绕脱贫攻坚重点区域、难点问题,采取整合资金整村推进等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方式,向贫困乡村、偏远山区、弱势群体倾斜,凝心聚力、集中攻坚,实施完成广河县大柴沟流域、临夏市大夏河流域等10个特困片带扶贫攻坚任务,在扶贫开发中发挥了中坚作用。到2015年底,全州农村道路通畅率达到91%、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9.6%、动力电覆盖率达到97.6%,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8%,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1%,享受农村低保政策的人口达到46.11万人,改造农村危旧房11.57万户,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实现全免费。九是社会扶贫成效显著。五年间,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群团组织、企业、军队、爱心人士等帮助支持、捐助捐赠临夏州的各类社会帮扶资金达到13.66亿元。定点帮扶、东西扶贫取得新进展,8个国家级定点帮扶单位帮扶临夏州的资金达到1.97亿元,其中中石化支持东乡县布楞沟流域脱贫攻坚的资金达到1.5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临夏州的扶贫开发;临夏州与厦门市建立了东西扶贫协作关系,临夏州7个县与厦门市7个区达成了区县对口帮扶协议,厦门市支持临夏州的资金达到1.09亿元。双联行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州的脱贫攻坚,1434个各级双联单位帮扶的资金达到1.54亿元。十是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在全州范围内开展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精准识别出560个贫困村、12.77万贫困户、56.1万贫困人口,建立了贫困户建档立卡系统和***大数据管理平台,实行扶贫对象动态化管理,实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的精准管理体系,为***精准脱贫奠定工作基础。

“十三五”脱贫攻坚重点任务

1、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按照“1+17”意见方案,紧盯脱贫攻坚任务,整合资源,集中攻坚。坚持基础设施项目到村,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村组道路改造硬化、危旧房改造、小型水利等重点扶贫建设项目。

2、加大富民产业培育。按照***要求,把富民产业作为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措施,实施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力有增收技能“三个一”工程,全面落实产业培育到户扶持政策。

3、强化能力素质提升。把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扶贫“雨露计划”,鼓励能人带动外出务工,围绕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意愿实施精准培训,实现有培训意愿贫困劳动力精准培训全覆盖。

4、提升金融扶贫支撑。把金融扶贫作为“造血式”扶贫的基本措施,积极引导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贴息、担保、风险补偿、保费补贴等方式扶持贫困户培育产业。全力实施政府全额贴息“***专项贷款工程”,不断壮大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资本金规模。大力推广“中合农信”小额贷款、易地搬迁贷款、贫困户危旧房改造贷款、贫困家庭助学贷款等扶持方式,积极开展扶贫小额贷款保险、贷款贫困户人身意外保险、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

6、凝聚行业扶贫合力。根据“1+17”意见方案分配的脱贫攻坚任务和责任,结合临夏州“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紧盯37个扶贫开发特困片带、417个未脱贫村、27.57万贫困人口,靠实责任、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加强与国家省上对口部门的衔接汇报,制定提出因病、因残、因房及丧失劳动能力等不同致贫因素的脱贫对策,组织实施行业扶贫重点项目,重视行业部门项目库建设工作,全面落实各自确定的***工作任务,全面提升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7、统筹社会帮扶工作。不断创新帮扶工作方式,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扶贫事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沟通协商机制,继续加大州县市与8个国家级定点帮扶单位、74个省直帮扶部门和厦门市东西扶贫协作的合作力度,从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多方面争取更大支持。

新闻推荐

杨元忠等州领导会见云南省怒江州代表团

本报讯(记者马秀梅乔栋明)10月15日,州委书记杨元忠,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韩季安,州委副书记、州长马学礼,州政协主席王正君在临夏市会见了莅临临夏州参加自治州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的云南省怒江州州委书...

永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靖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