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设施农业显优势 科学防灾促增收 ——永靖县刘盐八库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纪实

民族日报 2016-08-14 00:00 大字

 

盛夏时节,永靖县川塬区风光秀美,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在盐锅峡镇黑方台,新建的1648座钢架大棚格外醒目,棚内番瓜、西红柿、辣椒等设施蔬菜长势良好,娃娃菜、卷心菜等高原夏菜正值丰收。刘盐八库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农业工程的实施,有效遏制了项目区地质灾害的频发、群发,改善了生态环境,进一步促进了项目区农村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盐锅峡镇黄茨村村民魏金虎指着棚里种植的各色蔬菜说:“以前玉米种一茬,麦子种两茬,如果风调雨顺,可以种三茬。现在不一样了,搭棚之后浇水更加合理了,我在大棚里种西红柿、龙豆、黄瓜等,一年种菜的收入比种小麦强多了。这个项目开展后,盐锅峡地区的滑坡灾害也减少了。”

 

在三塬镇下塬村,记者沿着村道前行,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标准化日光温室映入眼帘。记者了解到,三塬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总投资1.5亿元,是集试验示范、观光旅游、种植加工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计划建成1100座温室大棚。目前,90%的日光温室转包给村里的农业致富能手,主要种植番茄、辣椒、草莓等。在大棚里忙活的下塬村村民肖西西说:“三塬以前一直种小麦和玉米,一亩地也就收入1000多块钱,去年我承包了9个大棚,一年多时间里收入近40万,除去人工工资和肥料钱,我挣了18万呢!真是太开心了!”一位名叫王瑞的种植户也拉着记者走进他的大棚:“你看我种的西红柿、辣椒、西瓜和草莓,它们的长势都很好,病虫害也少,县里经常有人来棚里指导我们,我们信心十足,希望大棚带给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王瑞擦着脸上的汗,一脸的喜悦。

 

永靖县川塬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是蔬菜产业发展的理想场所,蔬菜种植已成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种植的蔬菜产品除满足本县城乡居民需求外,主要销往青海、宁夏、陕西、新疆等周边省区和兰州、武威、甘南等城市,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据了解,永靖县刘盐八库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农业工程总投资2.73亿元,计划两年内建成三塬、岘塬、盐锅峡3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调整产业结构5.7万亩,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基地2.53万亩。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建设集约化蔬菜育苗中心3个,建设检测实验室509.04平方米,购置培训设备7套(28台)、农机具320台套,技术培训2万人(次)。

 

智能化温室、高标准大棚,让种菜成规模、上水平;测土配肥、节水滴灌,也让种植结构越来越讲究。“我们不仅种植各类无公害绿色生态果蔬,还积极发展无土栽培、航天育种等实验性技术。兰州、青海等地的客户非常喜欢我们这里的蔬菜水果,销售价格也不错,真的挺好。”园区合作社负责人赵胜利对记者说。目前大棚以种植辣椒、茄子、西红柿、草莓为主,采用节水灌溉、滴灌等比较先进的农业设施。果蔬通过“合作社+农户+承包”的模式对外运营,群众收入明显增加了。

 

从输水到灌水、从工程到管理、从微观到宏观的立体化、多样化、系统化高效节水农业格局,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项目的实施,群众观念发生了转变,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模式,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项目区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通过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设施农业的面积,大面积推广节水灌溉模式,从根本上遏制了地质灾害的发生,使项目区的库区移民群众,走上了一条科学防灾又发财致富的双赢路。

新闻推荐

黄河明珠世界闻名——刘盐八水电站建设纪实

上世纪50年代末,世界的目光聚焦在甘肃省永靖县:贫困的中国人民要在母亲河黄河上游建设世界上最大的黄河枢纽工程——刘家峡水电站。全世界无产阶级国家在期待中国,西方发达国家在阻挠、诋毁,还有些国...

永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