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改出新天地 ——记一个乡镇企业向省级企业、集体企业向国有控股企业的成功改制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胆改革,使永靖古典建筑公司一个集体企业成为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了一个四级乡镇企业向一级省级企业的跨越。这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为此,记者走进甘肃古典建设集团专题采访。
母亲河——黄河钟爱永靖,在永靖县内流连回转,千百年来滋养哺育了朴实、勤劳、善良的永靖人民,造就了包括享誉西北的白塔木匠等建筑行业的能工巧匠。
上世纪60年代,国家实施了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水电站建设,永靖县选派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参加了水电站建设,为祖国的水电事业发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随着刘、盐、八水电站的建成蓄水,永靖县近20万亩良田成为水库,这让祖祖辈辈居住在黄河岸边的永靖农民,不得不为国家需要抛弃家园,开始了大规模的库区移民。“一望山头一片愁,一望黄河泪水流”。当时,人们一步一回头,从富庶的黄河岸边迁到了贫瘠的山梁、茆、塬。
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库区青年移民开始外出打工。带着一把斧头、一把凿子的木匠,带着一把瓦刀、一把灰铲的泥瓦匠,先是单枪匹马挣钱糊口,之后带上几个徒弟开始闯天下,他们的足迹从陇原大地延伸到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天山南北。
正是这群由于生活所迫,敢于和命运抗争的永靖男儿,在从事建筑业的谋生道路上闯下了“永靖好男儿,汗水流天下;为了我的家,处处建大厦”的佳话。也是这个原因,在改革开放初期,永靖县建筑工程队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涌现出了黄良俊、瞿成学、马玺涵、唐宏、祁振显、沈文刚、唐占麟、范仲智、孔全明等领军人物。
黄河奔腾心向大海,永靖男儿志存高远。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事业有成的黄良俊、瞿成学、马玺涵等企业家已经感觉到——永靖古典建筑前景无限。黄良俊曾经说:“永靖的能工巧匠唯我独有,进行古典建筑时,无人能比,一定要保护好古典建筑这个牌子”。
顺应时代潮流,198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乡镇企业局组建了甘肃省永靖古典建筑工程总公司,是一家集体企业。成立之初,仅为四级乡镇企业,固定资产不足40万元,职工人数只有300人。
从1986年到2014年,不到30年的时间,在甘肃省永靖古典建筑工程总公司的大旗下,汇聚了上百家建筑企业队伍。
这些建筑企业,承建的古典建筑有,夏河拉卜楞寺大经堂、张掖大佛寺、兰州兰山公园古典建筑群等国家重点保护建设项目,成了标志性的建筑;也有小型的楼堂馆所,甚至农家小院。
虽然,公司内各建筑企业大小不一,施工水平良莠不齐,承建的项目五花八门。但以黄良俊、瞿成学、马玺涵等为代表的企业,坚持科学严谨的质量管理,高效卓越的工作水准,以民族民间工艺为基础,汲取回、藏等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精华,把传统的木雕、砖雕、石雕、彩绘艺术与现代建筑相互融合,形成了古朴典雅、气势宏伟、工艺精湛的独特建筑风格,成了甘肃建筑行业一面鲜艳的旗帜。
与此同时,从1986年到2014年,28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与新的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也凸显出来。而黄良俊、瞿成学、马玺涵等组建的建筑队伍已经成为省内著名的古典建筑企业,他们有实力与省内最强的企业竞标工程。但在人们心目中,一个乡镇企业的地位还是很低,据永靖古典建筑公司一位负责人说:“在北京、西安、兰州等大城市重点项目竞标中,因为我们的资质仅仅是一个县级乡镇企业管辖的建筑公司,甲方就断然拒绝了……”承接重大项目,已经形成了诸多困难。同时,由于凭着古典建筑这块金字招牌,许多工程队组建到永靖县古典建筑公司,但受公司业务水平和人员限制,无法对众多企业进行有效的考察监管,整个公司中建筑队伍有好有差、鱼目混珠,不少建筑队伍技术力量不匹配、不讲信誉,经常出现按期完不了工、工程质量不达标、劣质工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公司的形象和正常经营。2013年下半年,由于10多家不良企业的经济纠纷,汇入古典建筑公司的4家企业的建设款被法院冻结。这些问题让建筑公司的负责人天天跑法院打官司,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大项目的承接和施工。据县乡企局一位负责人回忆:“在永靖古典建筑公司挂靠的企业最多时超过170家,涉及的范围除本县建筑企业外,有东乡县、临夏县等州内县市和定西及白银市的企业,做到有效管理确实是一句空话。改制势在必行,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转3版)
新闻推荐
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自治州成立60年来农牧产业发展综述
伴随着自治州60年的辉煌历程,临夏州农牧产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共和国建立初期,农牧业结构中种植业占绝大比重,畜牧业比重较小。“十一五”期间,全州种植业和畜牧业都有较大发展。1957年粮食亩...
临夏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夏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