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畅通收入涨奔小康 ——临夏县农村道路建设纪实
“记得是1995年夏季,雨特别多,村里的土路直接成了泥坑,车辆根本进不了村……”
“14岁的马祖比得突然发高烧一直不退,车来不了,没有办法,只有几个人轮换着背娃娃去县城医院,到医院检查后,大夫说送的太晚了,给耽搁了。”说话间,掌子沟乡达沙村党支部书记马祎的眼里浸满了泪水。
“由于道路条件太差,我们眼睁睁看着一个娃娃变成了残疾人,要是现在,打电话叫个车,十几分钟就到县城了。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不管天晴下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方便得很!”
如今,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沥青路通向达沙村,宽阔整洁的大道纵横交错,“尘土飞扬”和“坑洼泥泞”成为了历史的记忆,昔日出行观天色,今朝“玉带”穿村过。对于临夏县广大农村的群众来说,这几年感受变化最大、得到实惠最多的,莫过于出行条件的彻底改善。2014年至2015年,达沙村借着全县实施交通扶贫的东风,积极筹资出力,完成了19.6公里的通村和村社道路硬化,硬化门台巷道16800平方米,新修建桥梁6座,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达沙村交通条件的变化,是该县实施交通扶贫、攻克农村道路难题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一条条通乡畅村的硬化道路,不仅成为方便群众出行的“便民路”,而且也成为农村和农民发展生产的“民生路”。
群众盼的,正是党和政府干的!农村公路建设牵动着临夏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心,临夏县将交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手棋”,加快推进步伐。“十二五”时期,该县修通了1100公里的农村公路,至2015年底,25个乡镇通了等级沥青(水泥)公路,219个行政村通了沥青(水泥)路。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临夏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在工作中多部门联动,多措施并举,形成了县级领导重视、乡镇领导配合、部门领导主抓、村级干部参与、工程管理人员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每一条道路建成“民心路”。
在项目前期设计时,突出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先由县交通部门制作项目设计调查表,对拟建道路沿线人口、产业、交通量、地质条件等进行实地调查,初步提出路面宽度、路面结构、防排水配套设施等建议方案,量身打造道路建设标准。设计单位进场后,结合县上建议,从专业角度进行规范设计,确保了设计方案科学合理、一步到位。
在项目实施中,严格落实了项目“四制”管理,推行了工程管理“五监控”、资金拨付“五审签”、计量支付“两挂钩”的项目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了规范运行的“七公开”制度,项目受益区村社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担任工程质量监督员,对水泥标号、路基厚度、路面宽度、路肩边沟等工程建设关键部位和主要建筑材料进行现场监督,切实杜绝偷工减料、弄虚作假行为,有效提升了工程建设质量,确保了项目工程廉政、高效、安全实施。
“不仅要把路修好,还要把路管养好。”临夏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为了让群众既“走得出”,又“走得稳”“走得好”,临夏县坚持“三分建,七分养”的原则,制定了《临夏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办法》《临夏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巡查制度》等制度,落实“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三级管养机制,组建县养管站、乡管养所、村管养小组三级管养机构,充分发挥县乡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构和人员作用,加强全县农村道路的日常管理养护工作。
(转3版)
新闻推荐
创新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活力源泉——临夏县坡头乡创新乡干部驻村机制系列报道之一
近日,记者行走在临夏县坡头乡田间地头,处处可见驻村工作队队员们的忙碌身影,他们深入农村生产一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谱写了一曲干群同心扶贫攻坚的新乐章。在坡头乡,一排排危旧房改造后的新...
临夏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