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务工人员:福建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
本报记者陈泳
“作为一名农民,是勤劳和朴实的品格让我在困难中奋进。作为一名务工人员,是劳务输出使我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工作,明明白白挣钱,就一定能够谱写出自己美丽的人生……”这是前不久在福州举行的甘肃在闽优秀务工人员表彰会上,来自甘肃省临夏县的杨成军代表优秀务工人员发言中的一段话。
在福建省,像杨成军一样的甘肃务工人员有10多万人,他们常年背井离乡,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努力编织着致富的梦想。
近年来,福建省已经成为甘肃省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甘肃务工人员在有效缓解了福建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同时,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如何?甘闽两地劳务部门在劳务输转、对接方面又有哪些特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几名甘肃务工人员及相关劳务部门进行了采访。
促进输转 提升两地合作水平
今年31岁的潘春霞是天水麦积区吕家村人,在厦门多威电子有限公司已经4年了,是公司甘肃务工人员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
“刚来在公司的一厂当操作工,工作是组装游戏机手柄,底薪是每月1600多元。”说话已经带着福建口音的潘春霞性格较为腼腆,但她并不介意谈论自己的收入,“现在一个月能挣到3000多元,这在老家,可是一份很不错的收入。”
多威公司一厂的一名负责人表示,甘肃来的务工人员都很踏实勤奋,尤其是在加工、组装等流水线上的员工数甘肃人能吃苦,他们的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有的能达到4000元。
潘春霞说,以前公司里甘肃人很少,当时许多老乡都在广东、上海一带打工。这几年公司缺工人,家乡的政府劳务部门主动给公司对接输转来一批人员,有一些人则是福州当地的实习基地介绍来的。
对于在福建的甘肃务工人员数量,福建省人社厅副厅长陈翔认为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他说:“甘肃一年向外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就达500万人,相比之下,在福建省内的10多万人就显得太少了。随着这几年福建各企业用工需求增大,我们两省间的劳务合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如何创造更好的用工环境吸引更多的甘肃人来福建务工,这给我们的劳务部门、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今年,甘肃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驻外办事处、各级驻外劳务工作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托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与福建的务工人员输入地政府、职能部门、用工企业之间,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联手为富余劳动力的输出提供指导和管理。
在这次优秀务工人员表彰会上,甘肃省劳务办主任王百平介绍说,在省外举办表彰会的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广大务工人员诚信劳动、务工创业的热情,塑造甘肃劳务的良好形象,扩大甘肃劳务的影响力。表彰会期间还举办了两地的劳务对接会,甘肃省各市州、相关县区分别与福建省有关市、县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稳定就业 创造良好用工环境
在此次优秀务工人员表彰会上发言的杨成军,是临夏县尹集镇大滩村九社农民,现为福建省长乐市建乐鞋业公司员工。偏僻、贫穷的小山村,家里两亩多只能解决温饱的耕地,让初中毕业就辍学在家的杨成军对生活开始迷茫。杨成军说,当时自己一没有手艺,二没有文凭,是沿着父辈们的脚印继续走下去还是去外面闯一闯的想法常常困扰着他。
2010年2月,临夏县劳务办在尹集镇利用逢集日设立了宣传点。杨成军还记得在宣传版面上看到用工信息及转移就业培训时的情形,他说:“我当时就决定加入劳务大军当中,去外面挣钱改善家里的生活。”
同年3月,杨成军怀着梦想来到福建省长乐市建乐鞋业公司务工。但到了公司后,杨成军水土不服,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最简单的就是一日三餐的米饭,让吃面长大的他觉得自己好像从没吃饱过。后来建乐鞋业公司考虑到甘肃临夏籍务工人员较多的实际,聘请了临夏的一位厨师在食堂做面食,杨成军的心才算定了下来。能安心工作,并且不怕吃苦,杨成军当上了管理生产一线组长。3年不到的时间,他用挣来的7万多元重新修建了家乡的房子,家中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据了解,仅杨成军的家乡临夏州,一年对外输出城乡富余劳动力达49万人,其中一半以上的务工人员都在外省。
临夏州劳务办主任曹海忠说,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直是甘肃省劳务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坚持“以培训促输转、以技能促就业”的同时,如何让务工人员在外安心工作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成了临夏州劳务部门的主要工作。
曹海忠说:“仅是把人员输转出去也不算很难,但是临夏州的务工人员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特点,是决定他们在南方工作是否稳定的重要前提。因此,协调企业办好清真食堂,聘请临夏厨师及后期的回访等环节都需要我们做好大量的工作。”
同样,为了让务工人员快速适应环境,稳定就业,福建省劳务部门也在加强技能培训、健全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在甘闽两地的劳务对接会上,福建省四海职业培训学校校长钟秋芳早早地来到了会场。她介绍说,学校的业务主要是职业培训与介绍等,培训的资金由福建政府出,对于通过培训学校介绍到企业的务工人员,学校还要进行定期的“送课上门”,这种边工作边培训学习的方式,能使务工人员和企业都得到收益。
回乡创业 带动家乡就业发展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无论是初来乍到还是已在当地定居的甘肃务工人员,在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有同一个想法——回乡创业。在他们看来,虽然福建经济发达,生活环境总体要比甘肃好,但是努力把外面的钱挣回来、把外面好的东西学来回报家乡亲人,才是他们最终的目标。
杨成军说:“我作为一名打工者,对改变家乡经济落后的状况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福建站稳脚跟,只能证明我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我要回家去,用繁华都市中学到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技能回乡创业。我打算从开一个鞋店开始,如果有了规模,能接纳更多的农民就近就业是再好不过了。”
潘春霞想明年回乡的理由是孩子快上学了,自己得回去照顾家里,但这次回去,她下决心不再做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她说:“虽然我在企业学到的技能回去不一定用得上,但我出来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不少东西。家里有几亩苹果园,我现在已经开始学果树栽培方面的技术了,回乡后要把果园务出个样来。”
刚接受表彰的王安新已经在福州成家并买了房子,今年还把父母接了过来,是个名符其实的福建人了,可他还是决定最近回天水老家一次。原来,最近一位在甘肃的同乡给他带了100斤枸杞,很受公司同事的欢迎,很快被买光了,他回去是要考察一下家乡土特产的市场。
王安新说:“我来福建比较早,为了生活,很少关心过家乡。这次卖枸杞时才发觉,我们家乡也有许多商机,如果时机成熟,我还是要回去开一个土特产经营店,把家乡的好东西介绍到福建来。”
关于回乡创业,王百平介绍说,积极协调落实回乡创业者在用地、资金、服务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健全鼓励、引导、支持回乡创业的工作机制是甘肃省各级劳务部门下一步需要做好的工作,回乡创业能发挥出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这就需要劳务部门开展针对性培训,引导有创业愿望的人员掌握、用好扶持政策,帮助创业人员规避风险。到明年年底,甘肃将力争全省回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40万人。
新闻推荐
临夏县打造生态文明小康示范区本报临夏讯(记者邹海林通讯员白兴华)临夏县通过政策配套、资金扶持、措施保障,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小康综合试验示范区。临夏县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管理、...
临夏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