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人的梦想在世界屋脊闪光
“走转改 ”记者在西藏采访
河州人站在自家的草垛上眺望天际,想象17万乡亲在世界屋脊谋生创业的四季图景,就仿佛满眼都是丰收的庄稼。河州人的心目中,西藏并不遥远。
如今媒体“走转改”,民族日报记者马廉朴、肖俊仁、赵怀斌、马礼一行4人走过迢迢长路,转到雪域高原,历时3个月,行程3万里,深入采访,发掘并梳理藏区的“河州人现象”,首次系列报道了其独特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和心路轨迹,引起读者广泛关注,也使笔者珍藏多年的往事在记忆中复苏。此文乃有感而发。
昔日12岁尕娃闯荡拉萨,如今成为货运中心的掌门人
“提起我的家呀,我家在临夏,白布的尕汗褟儿,青布的尕甲甲(马甲)呀……”唱的是乡愁?唱的是快乐?反正是就这么唱了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从故土唱到外乡,乃至唱到了雪域高原。
临夏,古称河州,临夏人素称河州人。在青藏铁路拉萨货运站,有个“临夏铁路货运中心”,其员工都是来自临夏的乡亲和来自日喀则南山的藏族小伙子,他们每天在货运场上唱着歌儿搬运物资,熟练地劳作宛如舞蹈。他们的掌门人叫马尕文,12岁小学毕业,从临夏来到拉萨学做生意,也学会了藏语。青藏铁路开通后马尕文兄弟俩抢抓商机,开办了这个货运中心。马尕文说,火车货运加上汽车货运,再加上零散运输,平均每天由临夏人组织发运到拉萨的货物总量在两三千吨以上。货运中心有员工60人,外地货物配送间接带动350人就业。马尕文忙碌在站台上,一边指挥着员工装卸,一边打电话联系汽车司机,时而讲汉语时而讲藏语,一脸的春风得意。因为这里是他的梦想开始的地方,在这高原的阳光下他长大成人,脱贫致富;他纯真的视角见证了大美西藏的变迁。
然而,马尕文绝非个例。由当年拉萨清真寺门口一间河州大饼铺起家的西藏河山贸易公司则是临夏人演绎的又一个传奇。
河山公司是马科琪与其兄马哎有等联合创办的,于2002年开业,主营粮油、虫草、房地产开发,兼营商铺、宾馆、茶园、出租房等项目。
纳金路的公司基地占地10亩,其经营的粮油米面占拉萨市场份额的70%左右,平均每月在拉萨销售大米70个车皮、面粉10个车皮。“河山”每天到货的米面粮油,均由马尕文的“临夏货运中心”承担装卸和转运。双方协同发展,其乐融融。
一间小铺子变成年销售3亿多元的“百益”商贸集团
在拉萨市最繁华最具人气的北京路上,“百益”的标识已成为一种诚信与时尚的符号,而分布在拉萨市的26家百益百货连锁超市,被誉为西藏的购物天堂。一路打听,原来“百益”的老板是一位名叫鲁鸿宙的临夏人。鲁鸿宙是迎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于1992年进藏的。他先在拉萨街头开一间小铺子试水,之后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艰苦创业,两年后小铺子变成西藏百益商贸有限公司。此后16年间,高歌猛进。如今百益集团旗下有8家分公司,分布在西藏、甘肃、四川、深圳、海南等地,还有包括成都、兰州这些藏区门户在内的45家百益直销门店。藏族同胞夸赞“百益是甘肃人开的,是拉萨最大最好的”。
2005年国家出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计划,百益趁势跟进,把城市连锁超市向农村延伸,开设了347家万村千乡工程加盟店,使得这种现代零售模式为农牧民带来了实惠。2010年百益集团投资6000万元,在拉萨建起西藏首家仓储式大卖场。
随着百益光芒四射,鲁鸿宙扬眉吐气地出席了2010年6月在渥太华举行的“第四届中加经贸合作论坛”及其国宴。人们都说鲁鸿宙为河州人长了精神。
康乐铁艺走红西藏走出国门,流行在尼泊尔街头
藏北的那曲地区平均海拨4500米以上,尽管这里的亚寒带气候又冷又干,却挡不住临夏人的创业热情。他们在那曲镇的高原路、比如路、文化路营造出一道道闪光的街景,路边的铺面前焊花飞溅,敲击声叮叮当当,电焊器材和成品半成品堆积成山,高原路被称为电焊一条街。这些铁艺铺的经营者都是来自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的农民。马成龙说:“2002年我来那曲时这高原路上只有10家电焊铺,现在已达100多家。”日常铁艺制作多为藏族群众常用的防盗钢门窗,防护栏等,还为货车焊加高槽,藏族司机扎西满意地说:“这种彩绘吉祥八宝的加高车槽,既保护货物又保佑一路平安。感谢马成龙,感谢康乐的能工巧匠。”
自1992年开起第一家铁艺铺至今,在西藏,除昌都外的其他6个地区,康乐铁艺占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市场份额,铁艺铺超过2000家,其中日喀则800家,仅仁布路就有近百家。许多进藏谋生的康乐人,先是打工或收购废旧钢铁,或是在乡亲们的电焊铺学一门技术,然后另立门户开起自己的铺子。
康乐铁艺连锁式发展,缘起祖传技术和亲帮亲、邻帮邻,不少康乐人举家而来,以铁艺铺为新的家园。当问及何以选择此类营生,答案是:“没本钱呗!干这一行虽然苦点,但成本相对较低,利润较可观。”而其生命力在于苦心经营由单一的实用转向实用美观结合,走向本土化。近几年藏区流行在自家庭院搭建彩色铁皮大棚,这一旺盛需求恰恰是铁艺铺的拿手好戏。因此,20年来康乐铁艺之花盛开不败,而且从西藏走出国门,有40多家康乐铁艺铺开到了尼泊尔街头。
是临夏人率先打开西藏这个原本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王国的大门
在那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临夏人率先冒着路途艰险,把鸡蛋、酥油、啤酒等生活用品长途贩运,送到物资匮乏的拉萨。早在30年前,临夏人最先涉足樟木、亚东口岸,把当时尼泊尔人和印度人喜爱的虎头牌电筒、长城牌铅笔、紫红色平绒、有编号的解放牌胶鞋之类的中国货直接在口岸以物易物,再把换来的印度毛呢料运到拉萨上税后运回内地销售。因此临夏人成为西藏边境贸易的拓荒者。如今,西藏经商务工的临夏人约17万之众,拉萨有8万人,日喀则有5万人,甚至在那曲接近无人区一个不足千人的小镇上也有临夏生意人的身影。
在昌都地区,临夏人经销的民族用品帐篷、布料及日用百货成为畅销货,许多藏族同胞购买布匹时不用尺子丈量,只看标签上有多少米,就装进麻袋里背走了,足见临夏商户的诚信及其物美价廉。
在日喀则教武场一带,王忠华等临夏人经营的副食、百货、日化等商铺就有200多家。日喀则十多家批发为主的家电企业老板均为临夏人,卖摩托车的8家公司中临夏人占7家。马学忠成为日喀则最大的电器销售商。周国云为18个县(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商品,拥有600多个加盟店。
西藏的废旧钢铁回收和汽车拆解行业由临夏人唱主角,在日喀则占有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他们每年从日喀则发往内地的废旧钢铁8000吨左右。而临夏人在拉萨销售的钢材占市场份额80%,每年销售额35亿多元,净赚一个亿。广河人经销的钢材在拉萨火车站一天就到货20多个车皮。拉萨市的10多家钢材批发大户和300多家各种零售公司都是临夏人经营的。马孝文说,想当年改革开放初期,从格尔木用东风汽车拉上三五吨钢材运到拉萨,偷偷摸摸转手卖给一些小企业,淘得第一桶金。1983年马有成带着仅有的100块钱闯拉萨,到达时已是身无分文,借朋友300元做本钱艰难起步,如今成为全忠建材经销部老板,月销售钢材一万吨。
牛肉铺一间连一间,临夏美食香飘高原
拉萨市卖牛肉的十有八九是临夏人。一个市区人口近27万的拉萨市,经销牛肉的临夏客商约有180家左右,形成一个以拉萨清真大寺路口、北京路、布达拉宫停车场、尕马贡仓路为中心的牛肉销售网络。清真寺路口临夏人开的30多家牛肉铺一间连一间。牛肉铺对面是羊肉铺,羊肉市场则是百分百的临夏客商,拉萨每天上市约30吨新鲜牛肉,每年七八月间平均每天上市鲜牛肉50吨至70吨。这些肉源均来自年出栏31万头牛的临夏本土。
在北京中路卖牛肉的马海麦提,一天销售10头牛左右。2003年马海麦提开始从临夏往西藏贩运牛羊,一年后开起了自己的牛肉批零铺,他说:“我们的竞争优势在于牛肉质量和清真品牌。牛羊屠宰更是临夏人的本行,别人竞争不过。”
与此相连接的是临夏风味餐饮业也风生水起。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其实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人们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初,最先在布达拉宫脚下摆摊叫卖的小商贩就是临夏人和青海人,卖的是锅盔、羊肉面片、牛肉面、酿皮子、红枣之类,拉萨的第一家供中外游客喝三泡台茶喝啤酒的茶馆是临夏人开的。1984年拉萨只有一家清真餐馆,如今仅拉萨二环路两旁广河人开的餐馆就有40多家,主打品牌为香麻鸡、手抓羊肉、广河面片、河州包子生意火爆。日喀则公路沿线的大集镇大约有100多家临夏餐馆。
临夏餐饮业之所以悄然兴旺,缘起临夏客商本民族的饮食文化如影随形,在钢材市场开饭馆本是为经商的乡亲们解决吃饭问题的举措,不料一下子吸引天南海北的食客纷至沓来,进而催生了临夏餐饮业的一片青草地。
“东乡铁军”的旗帜飘扬在世界屋脊
阿里,世界屋脊,高寒缺氧,人烟稀少,海拔4600米至5100米。许多内地人到此,呼吸困难,走路吃力。然而有2000多临夏人在阿里地区从事修路、沼气工程。马松迪给说:“日工资分别为140元,180元。这里交通运输线路长,物价高,一吨煤1800元,一斤白菜4元,洋芋5元,伙食费保持在12元左右,这样一个普工几个月能挣15000元至20000元。”马松迪给是临夏县麻尼寺沟人,在阿里地区搞屠宰、承包工程多年,他说,在阿里经商务工的麻尼寺沟乡亲有几百人,这地方,只要人上来,不愁找不到活,也未发生过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件。
马艾有布是临夏县漠尼沟乡人,他曾带领54名临夏农民工参与国道219线工程建设。该路线海拔近5000米,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当时其他工程队都不愿承建,他们就承包了3万立方米的公路挡墙,日工资400元。
临夏人擅长做公路护坡挡墙工程,他们吃苦耐劳,挑战极限,为阿里的开发建设而默默劳作。在收工的路上漫一曲花儿,放飞心情,演绎平凡人生的色彩,他们的辛苦与快乐只有神山圣湖知道。当临夏民族日报记者马廉朴一行忍受高原反应,乘坐长途班车连续颠簸26小时到达阿里,向他们转达家乡政府的问候时,一切表达凝成“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出于气候原因,他们像候鸟一样在每年5月至10月施工期往返于故乡与阿里之间。如此远程跋涉而乐此不疲,这是为什么?他们说,为了脱贫致富,为了盖瓦房娶媳妇,为了购置牛羊或攒些本钱做个小买卖。
让临夏人引以自豪的是,昔日青藏铁路建设中东乡族农民工在生命禁区创造奇迹被誉为“东乡铁军”。如今参与阿里建设的这些临夏人个个堪称“东乡铁军”。
藏区何以成为临夏人谋生创业的首选地
临夏人之所以把藏区作为谋生的首选地,有其地缘关系和历史渊源。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又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必经之“旱码头”,“河湟雄镇”,这里本是民族聚居区。据史料,河州人的先民构成,有十三世纪成吉思汗从中亚带回来的回纥色目人军工匠和以擅长经商而闻名于世的中亚撒尔塔人;有唐宋时期“乐江湖而不归”的西域人;有明清时期来自广州羊市,北京牛街的移民和来自太原府的商人。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进行茶马绢帛交易,唐宋在此设茶马司,陕茶300万斤可得马3万匹。明清以来,河州脚户、河州牛帮一直在四川、青海藏区或长途贩运或短途串乡贩卖。民国时期的河州牛帮商队最多时有驮牛5000多头。
“上去个松潘者十八站,郎木寺打了个过站,尕阿哥们出门者走开了,一天一天地远了。”这是牛客们漫着河州花儿走过马尔康草原的情景。时至今日,当年牛帮生涯亲历者马明义、马纯忠两位耄耋老人依然记忆犹新。河州牛帮商队分编为10人左右的若干个锅子(因一个锅里吃饭而得名),藏语把锅子称娃头,把牛帮总领队(头人)称锅娃。牛帮每天凌晨4点左右出发,一直走到中午,搭帐蓬安营扎寨。下午放牛、做饭、休息。早餐吃糌粑即酥油伴炒面,喝松州茶;午饭晚饭一般吃羊肉、面片、油餜子。一趟松潘要走30天,马明义说,河州人长期与高原兄弟民族优势互补文化交融,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和共同语言,这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
优势互补,共生共荣,唱响“兄弟民族是一家”
改革开放初期的临夏,之前因割资本主义尾巴而心有余悸的小商小贩只能提心吊胆地挎着提篮到背街小巷的门洞里卖酿皮子凉粉。有些人在自家堂屋里摆放炕桌开“地下饭馆”,食客们也只能悄悄钻进那些宅院吃手抓羊肉、烩面片。
1983年,临夏马集乡长坡沿村一个姓铁的农民带头跑拉萨,做起了长途贩运。到1985年,全村200多户中有120多人跟着姓铁的往拉萨贩运鸡蛋、酥油、啤酒之类。1986年,临近的多木寺村民惊喜的发现,长坡沿村的农民脱贫了,牛有了,房有了。他们也要跑拉萨,多木寺阿訇掏出自己的300块钱扶持年轻人进藏,一下子走出60多人。州委书记、州长亲临长沿岩村送政策,村里的阿訇乡老在塬头迎接。当时马州长现场书写奖状“流通贩运,治穷致富”。数百名村民围着州长表示感谢:“这八个字比给我们钱好得多”。
木包罕乡一个姓王的农民跑拉萨长途贩运,5年挣了两辆汽车。当时赴临夏调研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为之惊叹“厉害啊”!费孝通曾多次去临夏调研,提出“东有温州西有河州”。临夏人从中深受鼓舞。
其实,当年临夏人寻梦西藏,完全是以一种闯江湖或投亲靠友的民间自发方式开始。他们在拉萨回族聚居区租一间民宅,八九个人投宿,从长途贩运到落脚摆摊,艰苦创业。每当回内地进货,就托房东代营货摊,每天付2元报酬。这样一来二去,房东不满足于每月收取60至100元的房租钱,一个个跟房客学着摆起了货摊。有意思的是你卖鞋我也卖鞋,你卖服装我也卖服装。两年时间,百分之七十的拉萨房东学着河州人念起了生意经。模仿或帮带之中潜移默化地把西藏人带入商界。最后双方亲如兄弟,觉得谁也离不开谁。今天看来,这既是兄弟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迈出的第一步,更无疑是如今神州大地欢畅奔涌的市场经济洪流之滥觞。
新闻推荐
临夏至合作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甘南结束不通高速公路历史甘肃省地州市全部实现“高速”连接
兰州晚报讯(首席记者许晗)记者昨日从省交通运输厅了解到,连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夏至合作高速公路已进入验收阶段,即将建成通车。临合高速公路也是国...
临夏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夏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