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址村的“大村长”

民族日报 2019-10-15 09:33 大字

本报记者郭慧霞黎元军“香菇生长的怎么样?卖出去的多吗?”国庆假日期间,夏军和往常一样,来到康乐县莲麓镇寺址村刘月兰的大棚里,了解她种植食用菌的情况。

“‘大村长’,现在已经卖出去700多斤香菇了,赚了4000块呢!”刘月兰拿着装满香菇的篮子给夏军展示着。夏军听了特别高兴,接着又和刘月兰商量如何扩大销售的问题。

42岁的夏军是中共康乐县委办公室主任,今年3月初,他被任命为康乐县莲麓镇寺址村包抓村组长,但村里的人都习惯称他为“大村长”。

寺址村位于康乐县莲麓镇东南部,全村共有4个社。过去由于这里人均耕地少,土地瘠薄,交通不便,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这里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群众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要静下心来、扑下身子,利用好相关资源,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凝聚力量解决村里存在的问题。”夏军说道。事实上,他刚开始觉得压力特别大,因为除了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之外,每周还必须督促协调村里的各项工作。随着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夏军慢慢有了底气,他认为,脱贫的关键是要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只有让村民们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扶贫工作才能真正落实到心、落实到位。”夏军这样告诉记者。

3月底,夏军在村民刘月兰家入户了解情况时,刘月兰告诉他,说她想发展产业致富,夏军便将这件事记在心上。

“当时,我想种植香菇,或者办个布鞋厂。跟‘大村长’说了后,过了几天他就带我到附城镇刘家庙荣兴布鞋厂去看了看,还为我介绍了乡里、县里的种植技术人员。”记者走进刘月兰的香菇大棚,她正忙着采摘香菇。交谈时,她言语间对夏军充满感激。

参考当地的环境、气候、市场条件,并多方打听考量后,刘月兰认为种植食用菌前景好、见效快,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投入也相对较少,再加上她和丈夫丁永生都有种植食用菌的经验和技术,是一个适合自己致富的好产业。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建议下,她决定先从栽培难度较小的香菇开始。

虽有经验、有决心,但资金不足成了刘月兰的大难题。夏军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和其他扶贫干部、村干部一起讨论、商量解决办法。经过多方协调,夏军帮他们贷款,建起了2座塑料大棚。

现在,刘月兰种植了2万多个菌棒,大棚里的香菇已经出售,平菇也正在培育当中。初试成功,坚定了刘月兰发展食用菌致富的信念。“我今年51岁了,村里人都说年纪大了就不要‘闹腾’了,但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就爱动脑子,爱‘折腾’,自己手里有技术,不‘折腾’就浪费了。”刘月兰说着不由笑了起来。

“只要贫困群众有需要,我一定会尽心尽力为他们服务。”夏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而这里的广大群众也在努力奋斗,用自己的勤劳来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新闻推荐

马占彪:把中国拉面拉到约旦的康乐小伙

“我的梦想是在每个阿拉伯国家都能开一家兰州牛肉拉面馆!”这是在约旦开中国餐厅的康乐小伙马占彪的梦想。现年29岁的马占...

康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康乐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