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三川看巨变

民族日报 2019-10-07 09:58 大字

巍巍太子山下,悠悠洮水河畔,有一颗绿色明珠——康乐。沿着唐蕃古道进入虎狼关,登上夏牟山远眺,胭脂三川像一幅墨绿山水画尽收眼底,正如诗云:

“太子巍巍气势高,胭脂沃野荡春潮。

青山滴翠苍龙舞,碧水蜿蜒银带飘。

大道纵横车交错,高楼林立人多娇。

和谐盛世民心顺,康乐今朝尽舜尧。”

蜿蜒流淌的洮河水见证了岁月沧桑,也辉映着康乐的巨变。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康乐人民砥砺奋进、开拓创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出行道路四通八达,人们的幸福感逐年提升,书写了一篇奋斗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1949年8月康乐县解放时,县城面积仅0.25平方公里,城区狭小局促。如今,通过“一湖两山三园四河五桥六区八路”县城项目群建设,使县城规划面积扩大到12.21平方公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解决“行路难”问题,1956年后,康乐县修通了主干公路等60多条、400多公里。如今,全县初步形成了以省道311线和317线为主骨架,以县道、乡道为主要连接线,以农村通达通畅道路为脉络,依托15个乡镇的立体交通网络布局。截止2018年,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56.1公里,15个乡镇、152个行政村全部通油路或水泥硬化路,通畅率达100%。

财政收入由1985年的163.3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1.8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85年的1576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7.21亿元。1985年,该县农业产值为3436.25万元,工业总产值250万元;2018年,完成生产总值23.3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62.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64.6元。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康乐县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30.98%下降到9.2%。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和提升,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贫困群众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

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产业的发展。因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结合的农牧区交汇地带,康乐县有着发展草食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1980年后,全县有养牛专业户300多户,饲养肉牛500多头。1985年,全县育牛收入为51.7万元。近年来,该县建立了订单饲草种植、规模养殖场建设、良种母牛繁育、育肥交售、牛肉加工、市场建设、下游产品开发的完整产业发展链条。2018年,全县肉牛饲养量19.5万头,完成畜牧业产值3.6亿元,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1100元,肉牛产业成为全县群众增收的“铁杆庄稼”。

作为公认的中药材最佳栽培区之一,康乐县药材种植始于1964年。1984年,该县种植党参900亩、当归600亩。1990年以来,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9年,扩大到7.5万亩,已成为县域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该县抢抓国家支持“三区三州”等重大政策机遇,把旅游产业作为龙头产业培育,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截止今年6月底,共计接待游客65.85万人次,同比增长35%,旅游综合收入达3.21亿元,同比增长39%。

1958年,康乐县有中、小学120所,在校学生12013名;2017年,全县有各级学校246所、教职工3161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康乐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落后,至1985年底,仅有1家县医院和16个乡镇医院,医护人员221人、病床144张。2017年,全县有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343个,县直医疗卫生计生单位有干部职工486人,注册护士216人,乡村医生220人,医疗设备不断增加,防病治病能力提升明显。2018年,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该县获得“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称号。

答时代之问,启未来之程。生活在康乐的各族人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坚韧,满怀憧憬、团结奋斗,正在书写一份无愧于新时代的“康乐答卷”。

新闻推荐

康乐县奖先进助力教育扶贫

本报讯(记者幸福通讯员马晓春)近日,康乐县召开全县教育工作暨庆祝第35个教师节大会,表彰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88...

康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康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