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红:传统工艺留住记忆中的味道——记临夏州首届“河州工匠”提名奖获得者杨小春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醋,在生活中人们都非常熟悉,但要制作出一瓶好醋,却不是那么简单。
“做成一瓶醋先后有5个主要步骤:蒸、酵、凉、踏、淋,还有10多道工序,而每道工序都有着不同的讲究。”39岁的杨小春边穿淡蓝色的工作服边对记者说。
杨小春是康乐县杨氏胭脂红醋业有限公司的法人,也是杨氏香醋的第六代传承人。杨氏家族从1858年开始在康乐县草滩乡多乐村自给自足酿造食醋,1892年在胭脂镇集市开了一家代卖醋的杂货铺,1903年将酿醋的作坊迁到定西市临洮县县城乜家巷杨氏老宅,1926年搬至康乐县胭脂镇,到2013年正式成立公司。150多年的历史,经过六代人的传承,杨氏家族依然保持着传统的酿醋工艺,经久未衰。
对于杨小春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家里那间酿醋的小作坊,父亲杨尔清从不许她和其他小孩子靠近那里。在她19岁那年,因为父亲病重,无力继续酿醋的工作,这份祖传的家业急需一个继承人。她和哥哥两人经过商量之后,杨小春决定放弃自己卖布的小生意,女承父业。问其原因,杨小春说:“虽然我家做醋的规模一直不大,但我还是想一直做下去,一来这是祖传的家业,不能荒废;二来这种传统的酿醋方法不能失传。”
在杨小春家院子里,浓郁的醋香扑鼻而来,走进工作间,一个工人正在搅拌发酵池里的原料。“工作间共有两层,一楼是个半地下室,主要进行发酵、淋醋等,二楼进行消毒、化验、包装。”杨小春介绍说。
从不熟悉制作方法,到自己独当一面,杨小春渐渐喜欢上了制醋的过程。20多年来,她一直以父亲的教导为信念,“做醋跟做人一样,这是一个良心活。”这份执著,使她爱制醋胜过爱制醋带来的钱财,因此在制醋过程中,她不会为追求利润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杨氏胭脂红”香醋配方独特,用料考究,以青稞、小麦、麸皮等为原料,羌活、党参、赤芍、当归等三十多种中药材为辅料,引用胭脂泉附近的地下水,采用自然发酵的传统工艺,生产的食醋品味纯正、酸而不烈、浓郁清香、回味绵长。中药材和粮食作物的独特配方,使其成为上佳的绿色保健调味品。另外生产香醋的附属品——醋渣,由于含中药材,热敷能消肿止痛,祛风化湿,对关节炎、风湿痛、手脚痛等有显著效果,还可以喂养牲畜,预防疾病。
同所有的行业工匠一样,在杨小春的眼里,醋是有生命的,两个多月的等待过程中,她会忐忑不安,因为不知道最后的成果是好是坏。为了这份期待,杨小春每天都要多次在工作间来回走动、观察,比对待孩子更细致上心。
2013年公司成立后,杨小春筹资60万元,改建了厂房,并修建药材库、原料库,增加了包装设备,改善生产环境。后期又购置了先进的食醋化验仪器设备,成立了化验室,提高检测手段。
现如今采用传统方式制作的香醋已越来越少,“杨氏胭脂红”香醋虽然制作工序多,酿造成本高,但它的独特味道和保健作用,深受广大用户喜爱。目前在兰州、定西、甘南等地销量较多。
整天在醋坊里闻着醋香,杨小春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但她的子女们并不这样认为,“儿子和女儿都说做醋太苦太累,赚得钱也不多。但醋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酿造手艺也是不能丢掉的,还得有人来传承。”说起未来的发展,杨小春有几分无奈。
一段胭脂香醋的百年家族传承史,从无到有,经历了风风雨雨,虽然成就并没有多么骄人,但至少在它的背后有一群不忘初衷的传承者,有一群甘愿倾注毕生精力的奉献者。不抛弃、不放弃的匠人之魂是这个家族传承传统的基石,也是凝聚血脉之流的源泉。
新闻推荐
【党代表访谈】带领村民奔富路本报记者徐锦涛“作为一名基层代表,能够出席省党代会,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5月25日,记者见到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康乐县康丰乡副乡长马小鹏时,他正利...
康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康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