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马巴村里看扶贫

甘肃日报 2017-05-18 06:10 大字

马巴村里看扶贫

本报记者 邹海林

马巴村,康乐县上湾乡的一个贫困村,3年前,村里贫困发生率42%,是全县最贫困的村之一。3年来,在***政策指引下,马巴村有120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7%,成为全县脱贫攻坚示范村。

短短3年间,马巴村缘何发生如此巨变?在“双百三同”脱贫攻坚主题宣传活动中,记者驻村蹲点,探访答案。

精准识别,一碗水端平

精准识别是***的基础。

2013年***工作伊始,马巴村围绕“打基础”,下了大力气。

马巴村有12个合作社,303户农户,除极个别富裕户以及纳入政策兜底的特困户外,其他家庭情况大体相当,从中识别出***户,且让群众满意信服,就得“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

马巴村的具体做法是,先由贫困农户提出申请,再由驻村工作队队员和包村乡干部核实农户收支状况,入户查看家庭生产生活条件,然后比收入、比住房、比财产状况,经社初评、村“两委”审核、村民代表决议后,在村里进行张榜公示;公示5个工作日后,上报乡政府审核;乡政府批复后,在村里进行二次公示,确认建档立卡贫困户。

马巴村二社社员尚得俊和张书俊同时提出了申请,所报家庭状况、存在的困难问题等基本信息差别不大。驻村工作队和包村干部入户核查,仔细比对收入、住房、财产等情况,并向左邻右舍了解核实,发现尚得俊儿子尚成生依靠摩托车修理技术,一年收入两三万,最终确定张书俊为***户。

马巴村四社社员韩新才和苏孝贤家庭情况相似,同时进入***户候选名单,村民代表评议时,认为韩新才供养着一个大学生,家庭状况更困难,选韩新才更合适,但韩新才却主动站出来,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况且又有一门手艺,一再坚持把苏孝贤纳入***户名单。

通过细致入微的走访、核实、比对和甄别,马巴村从160户提出申请的农户中,精准识别出贫困户130户、贫困人口574人,做到脱贫对象分布识别认定、家庭状况掌握、致贫原因分析、扶持计划措施、台账进度记录、享受政策宣传、进出信息录入、动态变化捕捉“八个准”。

为把贫困对象定得更准,马巴村先后开展了两次“回头看”,重点对建档立卡户有无财政供养人员、有无经商办企业、有无私家车、有无购买商品房等情况逐项进行清查和复查。(转2版)

(接1版)对收入已超过贫困线标准的3户及时销户,对2户错登户核实注销,对2户返贫户进行了补登。

“确定贫困对象,干部们做得公正着呢!”村民们都说。

明确靶向,因村因户帮扶

对照贫困村脱贫任务的13项指标和贫困户脱贫7项指标,马巴村深入分析村庄和农户致贫原因,因村因户制定帮扶措施和脱贫计划,明确靶向,精准发力,合力攻坚。

在村庄建设中,马巴村最大的“硬伤”是基础设施落后,行路、饮水、住房等困难突出。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切准“病根”,实施***到村项目。修建便民桥4座,硬化村社道路5.5公里、入户巷道2.7万平方米,通村通社入户道路全部贯通。自麻山峡引来自来水,整村告别吃水难。新建标准化幼儿园和村小学,修建村级活动中心、村文化广场,改造61户贫困群众的住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依村就势,道路、农渠、宅院都按原有布局改造修建,不砍树、不埋泉、不毁草、不挪石,不搞整齐划一的规划设计,不搞大拆大建的人为装饰,体现自然和谐、尚俭实用的乡村气息。”马巴村党支部书记苏育民介绍说。

在贫困户帮扶中,马巴村既用足用好国家普惠政策,又采取个性化帮扶措施,让扶贫资金精准到户、帮扶措施因人而异。

马巴村1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91户缺资金、19户缺技术、7户缺劳动力、13户因病致贫。驻村工作队和乡村干部逐户逐人查“病因”,分门别类开“药方”,做到底子清、问题清、需求清、任务明。

朱小龙是个养殖能手,过去因为贫困所累,不得已卖掉了自己养殖的肉牛。被纳入***户后,针对他的发展意愿,村里补助资金1万元帮助他修建了新的暖棚牛圈,靠着***贷款3万元,他买来了两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估计今年8月份就能产两头牛犊,一头能卖5000元!”朱小龙告诉记者。

马巴村八社***户苏瑞宗种着10亩山旱地,一年下来,粮食够吃,钱不够花,供两个孩子上学成了愁肠事。帮扶干部为他量身定制瓦工技能培训,又帮他找到外出打工的门路。苏瑞宗一技在手,头一年挣到工钱2.4万元,第二年把村里的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小工程队,当起了包工头。

马巴村对因病致贫户,推进健康扶贫工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慢病卡应保尽保、应报尽报;对缺技术户,加强实用技能和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累计培训人员244名,实现有需求的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对缺资金户,审核发放免抵押、免担保、3年期、全贴息的***专项贷款520万元,扶持新修养殖暖棚65座;对无自建能力的14户住房贫困群众,由企业结对帮建,做到了政策落实和帮扶措施的无缝对接,帮扶措施与贫困户和家庭成员的无缝对接。

产业发展,开启脱贫“总开关”

产业发展是群众脱贫的“总开关”。针对贫困的内在症结,马巴村把培育村民主人翁意识和脱贫致富能力作为***的着力点,激活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马巴村九社***户姚风成有8亩耕地,看到别人家地里种当归挣了不少钱,他也想种,可一算账,一亩当归的本钱就得2000多元,种不起。

***工作启动后,马巴村动员种植大户和经营能手牵头,组建成立当归种植专业农民合作社,吸纳贫困农户为社员,集约发展当归种植。为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村里跟进办起产业发展互助社,按照“政府+企业+社员+其他”的模式,筹集资本金60万元,向社员提供种植、养殖借款。

作为当归种植专业农民合作社和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社员,姚风成种当归的愿望变成了现实。2015年,他试种6亩当归获得成功,实现纯收入2.4万元。去年,他又流转10亩土地,扩大当归种植规模,收入增加到6万多元。

到了今年,像姚风成一样的当归种植户,在马巴村已经发展到150户,种植当归面积达250亩。

马巴村地处阴湿山区,水土资源适宜,种植当归有基础、有潜力,种植树苗也有优势、有作为。通过“复制”当归合作社模式,马巴村又兴办了全县首家园林育苗股份有限公司,吸纳61户村民入股,在大洼山栽植云杉、速生柳、祁连圆柏等各类苗木54万株,建成育苗基地2100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既发展传统产业,也发掘新的产业。2015年,马巴村党支部书记苏育民在参加一次农交会时,被高原树莓吸引了眼球。他盯住不放,跑到青海学习取经,回来后带头种植“试验田”,第二年在全村推广种植高原树莓200亩,经青海瑶池树莓集团公司实地考察,签订为期8年的保护价收购合同。

种当归,种树苗,种树莓,马巴村特色产业富民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截至去年底,马巴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4900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80元,实现了整村稳定脱贫。

新闻推荐

康乐县劳务培训助推精准脱贫

本报讯(记者刘刚林)近日,康乐县电焊工第二期培训班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全部学员取得焊工中级职业资格证。据了解,今年该县已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826人,占今年精准培训工作任务的76%;完成职业技能鉴定2...

康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康乐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马巴村里看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