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集锦大家风范 ——读《王正强文论选》感言
敦煌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王正强文论选》是以精装本和简装本温馨问世的。这部枣红色装帧精致、长达98万字的洋洋大作一经跃入读者视野,总会引来几多惊诧与钦叹。正强先生年及七旬,继《秦腔大辞典》等巨著刊行,又出版“文论选”,还有几部大作文字均在二三百万字之多,也在刊印之中,其出书之景象大有“井喷”之势。而这部分上、下两卷的论著、杂著和评著文论选萃就是其中凸显的重要内容。
王正强是戏曲、曲艺理论家、作曲家,高级编辑。担任的社会职务众多,又系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还荣获文化部授予的“特殊贡献个人成就奖”,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授予的“个人成就一等奖”等等。他是“一杆旗帜”,他的著作慢说在甘肃,即便置于全国文化领域来看,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学术影响。在我看来,他的这部“文论选”正好印证着他在戏曲、曲艺学术领域所取得罕见的骄人业绩,亦是他“德术立本”、“极尽天职”所践行正确价值观的生动写照。
《王正强文论选》是以王正强30多年来苦工学术、累有建树的学术功业为显著特征的。这与一些貌似高端一时走热的应景之作不同,更与一些躁闹轻浮的“垃圾文化”不可同日而语。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中国戏曲、曲艺的冲击可谓不小,资料显示我国民间戏曲平均每两年消失3个剧种。一心重经济腾飞势必将民族有些传统文化挤在一旁,而睿智有识者却总在这挤到边缘的文化中苦苦探索出被人们几近忘却的民族地域特色文化中的无价之宝。
书中,王正强的论著《西秦腔考》、《西秦腔再考》和《论曲子》、《再论曲子》,之所以一发表就引起甘肃、陕西乃至全国文化界专家的高度关注,那就是因为他的论著来自他的严谨治学之道,来自他卓越的非他人可比拟的探索方式与学术见解。曾在戏曲理论与学术气氛低迷沉闷之中,王正强却时不时訇訇然:“西秦腔起源于甘肃”;“甘肃西秦腔曾风靡全国”;“西秦腔不等于西府秦腔”;“甘肃曲子是中国戏曲之母,或‘曲子\’是中国戏曲音乐源头……”他破解了困绕我国戏曲界两百年来的学术悬案,成为中国西部文化界一道突起而闪烁异彩的学术山岭。他是音乐学者,长期东奔西突深入民间,发现了甘肃遍布各地小草一般的“小曲”,便迅速从此入手,在音乐元素和乐理符号中探索“曲”与“戏”变化衍进的历史密码,进而掌握大量史书资料,从始至终细细加以他独到的逻辑思维,终于兴奋至极地道出此言,而且真有“一言九鼎”的分量,他人尚无法与之抗衡。于是,他在《论皮影》、《论戏“道”》、《源远流长的秦腔艺术》、《独树一帜的甘肃秦腔》中的论著观点更是鲜明生动肯切自然,不能不令人折服,而且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一提到秦腔,“常常令我产生畏而却步的颤栗。”他在《秦腔是什么》中说秦腔“为何竟连专家教授、中外学者对它也钻研不透?”他发现原来中国戏曲有着顽强的再造功能,以及隐匿在舞台之后博大而浩瀚的深奥哲理。是故一些文化底蕴夯得还不十分扎实者,却又对秦腔每每嗤之以鼻,甚至不屑一顾。王正强呐喊,秦腔“是文化,而且还是高层次的文化!”细致周严的推论最终导致他见解的卓越,这使行里行外的许多人为之震慑而头脑清醒起来。重塑戏剧大国形象当然需要明晰事理,正本清源。王正强诸多的论著里往往负载着多么金贵的真理颗粒与多么厚重的学术价值,不仅厘清了文艺领域长期盘桓的一些错误认知,而且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甘肃今天戏曲、曲艺的生存与发展和甘肃特色文化大省、戏剧大省、甘肃华夏天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均提供着重要的理论支撑。
文论选中,我们看到王正强在自己的学术建树上虽然坚持独立研究的学术精神,但他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他作学问并非“单打一”搞史学研究理论探寻,他工学术总是和社会各方大大小小的创演实践活动及基层众多艺人乐人曲人的命运紧密绾结在一起,其思想和观点往往不论巨细直接针对现实问题。他的杂著、评著诸多篇什,在情感抒写中饱含着温热,在殷殷关切中总有醒示,在款款批评中不乏针砭;总是从一出戏、一篇文章、一段唱腔、一次采访、一位艺人和许多与戏有缘人士的生息中,揭示着戏曲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风情万种的衍变承传,并深切昭示着人们理应面对的种种挑战;从历史的景深走来又向愿憬的未来奔去,在繁杂世相的生活真实中尽情传播和延伸其质朴独到的学术见解,这也是《王正强文论选》的一大特征。
他在《秦腔的情愫》中披露自己“只要耳根里有那么一丝击乐的响动,整个心绪便会立马激荡起来”;对其艺术规律进行总结,美学价值作出探讨,未来发展有待评估、研究和开拓,这就是他以秦腔的情愫上承父辈、下启子孙的一种对话和传承。他在《秦腔,今后以怎样的“唱派”赢得未来?》中指出“欲要提升传统戏曲剧种的现代文化品味,是一个多元程序的整体性复合”,强调戏曲作曲家能不能写出好的唱腔,不只是创作技巧或创作方法问题,很大程度上还是看待传统的态度问题。在《阴阳调燮何关汝,偏是书生易忧天》中,他抨击那帮十之七八对中国戏曲不屑一顾或不大了解秦腔社会根基之人,“头顶蓝天惟恐蓝天坠地”,真需要“以文论事,不在于说服,而在于论理”。而在《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中他为品格高洁的著名戏剧家范克峻先生的佳作代序;在《高山的悲暝》中他为陇东作曲家郭郡效文作周年祭;在《解读孟云》中他肯赞湘西土家山寨走来的秦腔守护者;在《人间少了一个“崇公道”》中他挥泪送别酷爱戏曲生性活泛的张兄润民;在《俗中见雅丑中见美》中他为甘肃丑角王定秦礼赞,声传演戏即演人、演人即演心的道理;在《情的世界歌的海洋》中他为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作了采风随想:在《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中又为全省新创剧目调演评述再三……一篇篇杂论,一句句金言良语,皆是他眼界开阔敏锐与心志多方流露的精神结晶;他字里行间既有学术研究如椽之笔的谨严锐利,也有诗文并茂温婉抒情的散文笔调,篇篇章章读来都是那样的滋养人心且富有反复欣赏的锦绣魅力。
王正强著述作学问,一派大家风范。他信奉《苟子·天论》之言:“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他把握人之一生,顺从天职而行,“我所拥有的便是排除一切非分之念,既不羡慕别人官场升迁突然得来的超常风光,也不眼红商海一夜暴富之后的纸醉金迷,只是本本分分耕耘在属于自己的三分土地上”。自明者明在对自己有限生命主宰权的控扼和开发。这便是正强先生在个人著作中处处所显现出来的大家风范。世界上不论在什么时候,名利总是困厄人的一条粗缰绳,尤其在把吃喝玩乐“爱死享受”一切都往文化上扯的岁月里,王正强不悲观,不焦虑,恪尽职守,安常处顺,回归本真,不浪费一寸光阴,每天笔耕十七八个小时以上,四十年一如既往,“心态平正而宽阔,正气荡荡而浩然”。这正是正强先生精神之写照,当然也是他“井喷”势出大作之源薮。这种人生情操、学术境界与丰硕成果正是我们时代主潮所召唤的。
今天,国务院《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把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到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的国家战略来认识。《王正强文论选》的出版刊行恰逢其时,其社会意义的输出更为明显、更为深远。
新闻推荐
民警缴获的部分毒品▲ ▲嫌疑人被押解回兰经过近一年的缜密侦查,七里河公安分局近日破获公安部督办“6·26”贩卖毒品大案,缴获海洛因17.2公斤,抓获犯罪...
康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康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