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摆渡
“渡口”一词,在唐朝诗人丘为的《泛若耶溪》诗中已出现:“溪中水流急,渡口水流宽。”词典上“渡口”的解释,道路越过河流以船渡方式衔接两岸交通的地点。包括码头、引道及管理设施。也指有船摆渡的,过河的地方。
我想写写我家乡的两处渡口。一处是与大河家一样有名的临津渡;另一处是我所在村落三二家的渡口,虽名不大,但在上世纪末之前,的确是方圆几十里群众去民和三川必经的渡口,在周围来说,也算得上一处名胜。
临津渡在临夏积石山下的大河家,“临津”之名因隋炀帝西巡而天下闻名。“临津”一名,最早见于《水经注·河水注》:“河水之东,临津溪水注之。水自南山。北经临津城西,而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经临津城北,白土城南……城在大河之北,为缘河津渡之处。”这就是所谓的临津,意为临近黄河渡口。
临津渡,大河家人并不叫这个名字,也许历史太久、也许这里历史上烽火连天,人们不愿提及,反正叫临津渡的人微乎其微。
这里三国时期,曹魏与羌人征战过;隋朝时,隋炀帝御驾亲征过吐谷浑。不论战火如何蔓延,不论硝烟如何弥漫,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早已尘封。设置渡口缘于与西宁等地连通。
临津渡,在过去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极大地方便了甘青两省三县几百万人的通行。
每次站在黄河大桥上,凝视那斑驳着雨水和泥土弄脏了的、分列在黄河两岸的高达十几米的水泥墩以及两条粗钢丝绳悬在两个墩之间的情景,在我眼前,恍惚又一次闪现出当年渡口上来往的人影——衣衫褴褛的藏族妇女,手提肩扛柴薪的疲惫模样;架子车上装满蒜、葱、大白菜、西瓜等蔬果的朴实憨厚的土族阿姑,还有来往于甘青两省做羊皮生意的回族大叔,一个个晃闪在眼前,久久不能淡忘。
回过头来再说说三二家渡口。听老人们说,三二家渡口,与临津渡口、凤林渡口、莲花渡口,在临夏州范围内还是有点名气的。不过,我不大相信,毕竟三二家渡口人流量不多,摆渡靠羊皮或牛皮筏子。
这羊皮筏子,可是个绝活。
我二十岁之前,从老家渡河去青海民和三川转亲戚、磨面、上集市,全靠牛皮胎或者羊皮筏子摆渡。
曾亲眼见过邻居宋大爷制作牛皮胎的经过。那年我大概十七八岁,宋大爷从集市买来一头老牛。叫上好几个人开始做牛皮胎。整个经过是:先割下牛头,再从膝盖处割下四蹄,接着从腚部割开,囫囵倒剥到牛脖处剥下来。剥牛皮时小心翼翼,绝对不能弄破。越是小心,越会出点意外,有一处不小心还是划破了。宋大爷几辈人都是水手,惋惜之余,还笑着说:“这下又要打个补丁了。”
之后,去毛、用食盐揉搓、灌清油、盐水浸透、悬在阴凉通风处翻转晾晒等必需的工序。待晾晒至柔软坚硬后,皮胎就制作成了。
摆渡前,用口对着前腿皮做的皮胎的一端憋足气吹气,用好多口气才能吹饱皮胎。渡河时,若有一人或二人,先让人钻进皮胎,再用浸透清油的麻线绳子扎紧腚部的大口,再吹饱气。水手斜身俯在皮胎上,左手抓牢脖项一端,右手和左脚拼尽全力划水,在河中斜斜地逆水划,划到对岸。人多时,把两口牛皮胎用粗麻绳或棕绳连在一起(提前让人钻进去),水手用小木铣,骑在皮胎上划水斜行。有时上边也可以坐上两至三个渡河的人。
羊皮筏子,更是一种独创。先用直径三四公分长两米或两米五许的柳木椽子,做成有空隙的木排,然后在四个角的下面绑缚牢吹饱气的羊皮胎,渡河时,每次乘坐七八人,由两个水手,在筏子前端用木铣划水,逆水斜行至对岸。(初次钻牛皮胎或者乘坐羊皮筏子,那要经受心理上的考验。)
有一次,我也渡河,而坐在我身后的乘客未抓牢,一头栽入水中,引得大家惊慌失措,但经验丰富的水手,一点也不慌,他让我们抓牢,让另一个水手划水调转筏子,老水手把落水的乘客从水中拖上筏子。
这些是我三十年前的记忆。
三二家渡口,靠牛皮胎和羊皮筏子摆渡,也许跟临津渡一样历史久远了。今后,这样子渡河的情景,将成为尘封的历史。
新闻推荐
盛夏时节,是收获的季节。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的60多名妇女,加班加点干完家里的农活,就急急忙忙赶往镇上的一家扶贫车间——甘肃...
积石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积石山,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