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刘家峡悬索大桥跨度西北第一

甘肃日报 2012-09-06 00:32 大字

本报记者 牛彦君

在设计图纸上,这座大桥横跨美丽的刘家峡库区,显得优雅而壮观;在酷暑时节,施工人员在库区两端狭窄的空间里,正在修筑着大桥的基座,显得坚固而有力。

这座呼之欲出的大桥的名字叫刘家峡悬索大桥,明年底建成后将成为甘肃省乃至北方地区单跨跨度最大的桥梁,同时也是国内同规模桥梁中最窄的桥梁。

甘肃省公路史上第一座高技术难度的悬索桥

这座创纪录的大桥因穿越黄河刘家峡库区的折达二级公路而生。

折达二级公路起点位于临夏州折桥镇,与临夏市西滨河路相接,终点位于兰州市西固区达川镇,与国道109线相接,路线全长81.5公里。

这条路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挂牌督办的刘家峡库区移民扶贫项目,也是甘肃省委办公厅挂牌督办的省重点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临夏、永靖至兰州的一条新交通走廊,能有效改善临夏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提高区域路网的网络化程度和整体效能,促进当地经贸流通以及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不断提高库区移民生活水平。

据介绍,折达公路全线共有特大桥2座、大桥12座、中小桥14座、隧道7座。桥梁中,当属刘家峡悬索大桥建设难度最大。

该桥位于东乡族自治县境内,是折达公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该桥为主跨536米的单跨双绞钢桁加劲梁式悬索桥,跨度西北第一。

一座大桥的创新设计,凝聚着一个团队的智慧

对于这座大桥设计中的技术难点及创新点,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桥隧设计处处长唐学军如数家珍。

唐学军说,通过地质调绘、地质勘探、原位和室内试验、水库塌岸预测等工作,较为准确掌握了桥址处岩体力学参数和工程地质环境条件,为锚碇、桥塔基础设计提供依据,确保大桥安全。其中,深水钻探时最深水深达40余米,为甘肃省公路钻探之最,开挖平硐原位测试为甘肃省公路行业首次采用。

刘家峡悬索大桥的设计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期间经历了诸多曲折。该桥设计工程师武维宏告诉记者,他们从地震、风速、风向、新材料等各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推演论证和实地考察。

他们进行了大桥非线性地震响应时程分析,同时研究了设置风扣对桁式加劲梁悬索桥抗震性能的影响,就阻尼器设置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论证。

“这一工作较大提升了桥梁设计人员的抗震分析水平,为我公司今后强震区大型桥梁设计积累了经验。”武维宏说。

他们还首次在甘肃省桥梁建设中设置气象站,对桥址风速、风向进行观测,并利用桥址附近10个地面观测站的历史观测资料,采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CFD)进行数值风洞计算,提出合理的设计风速和风攻角。

“设计时要计算到最不利的因素,我们模拟的是每秒26米的风力,相当于12级大风,”唐学军说,在抗风措施上,该桥采用“水平翼板+下中央稳定板+车行道栏杆局部封闭”改变风场,提高桥梁颤振稳定性,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由于桥塔、主缆系统、桥面板、主桁均采用钢结构,对疲劳强度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结合本桥受力特点,他们对规范规定的主缆、吊索安全系数进行了提高。

桥梁美学在该桥设计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体现。他们采用的钢管混凝土桥塔,以桥塔为中心进行了全桥景观设计,在两岸设置了观景平台。

据介绍,该桥钢管混凝土桥塔为目前国内最大直径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对此,他们对钢管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进行了专题分析,分析的成果使该公司在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两端竖起坚固基座,壮美悬索大桥呼之欲出

为了早日建成刘家峡悬索大桥,建设者们从去年1月份进场,展开了连续奋战。

今年6月21日,由中交一公司承建的刘家峡悬索大桥东桥塔安装完毕,标志着国内首例大直径混凝土钢塔安装封顶,比计划提前了10天时间。

“悬索桥施工对公司而言是一项技术空白,项目的重难点有这样5项。”施工负责人掰着手指头说,一是锚碇,在于深基坑开挖、高边坡防护、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高精度预应力定位系统安装;二是桥塔,在于特厚大直径钢管卷制、不同管位焊接工艺评定、大节段拼装质量控制、大吨位构件超高吊装、特种设备加工安装作业、微膨胀钢管混凝土施工工艺研究、大吨位构件空间对接固定;三是主缆,在于猫道牵引系统临时结构设计、大吨位变频卷扬机定制、平面小循环牵引系统设置、主缆安装空间位置测量定位、主缆线形调整;四是加劲梁,在于钢桁加劲梁制造拼装精度高、大吨位构件吊装方案和设备选择制造,加劲梁线形调整、体系转换;五是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在于西北寒冷地区钢桥面铺装可行性和耐久性研究。

大桥桥塔采用钢管混凝土门式结构,塔顶处设横梁一道,塔高60.5米,桥塔钢管外直径3米,采用5厘米厚钢板卷制,内部灌注C40微膨胀混凝土,并设置塔顶格栅和主索鞍。

刘家峡悬索大桥锚碇采用重力式,倒梯形结构,单体混凝土方量达3.6万立方米,锚碇顶面设置散索鞍支墩。

记者看到了已快完工的锚碇。项目部负责人说,锚碇虽然看起来非常庞大,但比起掩盖在地面下的基座来说,小了很多。

在施工现场,从下往上看大桥桥塔,在碧水的烘托下,有一种壮美之感。

新闻推荐

山乡最美“马兰花”

本报记者 邹海林东乡族自治县赵家乡甘土沟教学点教师马兰,扎根山区,矢志教学,为人师表,受人称道,被誉为山乡最美“马兰花”。  &nbs...

东乡族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东乡,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