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版歇业半个世纪 160块年画老版重现百年景顺和

聊城日报 2021-12-14 10:38 大字

魏庆元在展示老版印出的年画

■文/图 本报记者 于新贵

曾经的岁末时节,炖肉的香味弥漫街巷,刚出锅的水饺腾起袅袅热气。无论是阀阅门第,抑或是阎闾之家,在爆竹炸响和灯火香烛摇曳中,威武的门神早已贴在大门上,那一刻,世界格外祥和。

在东昌府的岁月记忆里,年画把整个春节打扮得大红大绿。为此,春节才有了浓厚热烈的“年味”,更生动饱满了些许。

东昌府年画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时光的沙砾埋葬了它,也保存了它。当时光的手指再次拂去它身上的尘土,它已经是“国字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封版歇业,曾经是东昌府百年年画老店景顺和的无奈选择。半个多世纪的等待,有些许落寞,也有满满的期待。待到阳光再次照进景顺和年画后人魏庆元的地下室时,静静躺在那里的百余块清代年画老版仿佛焕发了生机。

160多块老版的风雨岁月

门神和纸马,因用于春节,故称“年画”。

年画的制作流程主要有制版、印版、晾晒三个步骤。制版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年画作坊是否拥有上乘的印版,直接决定了它在市场的地位。

“东有杨家埠,西有东昌府。”在两地,木版年画各有千秋,形成了山东木版年画的东西两大系统,并在国内享有盛誉。

明末清初,山陕商贾对阳谷张秋镇情有独钟,“云帆樯鳞集,车马肩相摩”的张秋是运河上的重要商埠。“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中的“张”即张秋。山陕商贾在这里开设了三家年画店。后来,其中之一的刘振升画店迁至东昌府清孝街。清孝街在运河西岸蜿蜒曲折,曾是明清时期聊城最繁华的商业街道之一。随着刘振升画店的生意日渐兴隆,外地画商纷纷效仿,来此开设画店。

至清朝末年,五福祥、义和祥、福盛和、同泰、同顺和、裕兴和、相源成、德聚成、魁元隆、广和、同顺兴、义和成、源茂永、鲁兴聚等20多家大堂号画店相继在此出现。一时间,“东昌纸贵”。

然而,这些画店中,最红火的仍数景顺和、同顺和两家。其中景顺和的年画以色彩艳丽、构图饱满,在市场上更胜一筹。

如今,随着岁月的变迁,曾经的20多家画店逐渐没落,其年画和木版或毁于战火,或毁于“文革”时期。幸运的是,景顺和的部分清代老版躲过了一次次劫难,静静地躺在东昌府区梁水镇一个地下室里。

保存这些老版的是当年景顺和的后人魏庆元。

上世纪初,一位叫魏思义的年轻人来到梁水镇镇老任庄扛活(打工),他勤劳智慧、朴实忠厚,在村里落了个好口碑,后来就落户在这里。冬闲季节,魏思义学会了印刷门神纸马的手艺。这门手艺,让魏思义的家庭日渐富裕,随后,魏思义将父亲魏志平和兄弟魏思忠接来老任庄落户。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魏思义创建了“景顺和字号门神老店”。

“俺爷爷魏思忠是魏思义的弟弟,他早年在南方做生意,挣了不少钱,又投资年画作坊。”魏庆元说,为了扩大年画作坊的规模,除了找人刻版之外,祖上又收集了不少年画老版,因此,景顺和成了当时年画木版存量最大的年画作坊。

几年前,因为新农村建设,魏庆元住上了楼房,但他舍不得扔掉祖传下来的年画老版,暂时将其保存在地下室里。“这些老版,有的上面刻有‘张秋’字样,但大多数刻着‘景顺和’。”今年72岁的魏庆元回忆,“文革”时期,附近村的年画木版被毁掉了。为了保存好这些木版,家人将它们藏在柴草里,才躲过一劫。

在魏庆元家地下室里,保存着五色套版和三色套版两种年画木版,共有门神、牛马王、灶王爷、天女散花、五子登科等木版160多块,其中,线版有四五十块、套色版100多块。

“门神是俺家最好的版,人物造型很饱满,线条也非常生动!”在堆放整齐的年画木版中,魏庆元找出那对一直令他自豪的门神木版,告诉记者,“这对门神木版高48厘米、宽32厘米。这种大幅门神一般都是‘高门大院’贴的,还有小幅门神是贴在普通老百姓大门上的。”

景顺和曾经盛极一时

东昌府木版年画,取材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耕织图、小渔家乐、戏曲故事和福禄吉庆等。在此之前,东昌府的刻书业甚为发达,刻书业的插图雕刻艺人专门负责为各个作坊雕刻画版,是他们开创了独树一帜的东昌府民间版画。

当时的东昌府木版年画作坊分布于城区、堂邑、阳谷、寿张、东阿、莘县、朝城、范县、古城等20多个城镇和乡村。每年春节前,各种年画纷纷上市,引人注目。产品销往鲁西、鲁南、鲁北各县,有的还远销到山西、河南、河北、东北等地。

魏思义在当时的业内算是行家里手,他熟稔每一个环节,并不惜花重金雇用堂邑三姑奶奶庙村的刻版艺人,刻制精致的年画木版,让他的年画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后来,其弟魏思忠去南方做生意,赚得不少银两,“骑着大马驮着一袋子银元回到老任庄”。充足的资金为魏思义年画作坊起步时期提供了经济保障,使景顺和年画作坊不断发展壮大。

“每年种上小麦后,一家人就开始雇用熟练的印刷工,在地窨子里加班加点印刷年画。”魏庆元说,对于景顺和年画作坊来说,这一季节是最繁忙的时候,也是收获的时候。

景顺和印刷用纸、用色十分讲究,再加上刻版精致,因此,印出来的年画成为同行中最热销的年货。“听家里老人说,每年进了腊月门,外地商人就来到景顺和作坊里批发年画,场景很热闹!”魏庆元边印刷“五子登科”线版年画边向记者介绍,景顺和鼎盛时期,年画销售很好,销售范围西到河北大名、邯郸、广平、魏县,南到鄄城、郓城、范县、清丰、南乐,东到茌平、齐河,北至临清、清河一带。

落户梁水镇时期的景顺和年画作坊,虽然发展时间很短,但制作精良,深受百姓喜爱,其经营规模一度成为业内佼佼者。

清代末期到上世纪初,东昌府木版年画达到鼎盛时期。遗憾的是,随着胶印年画的普及,耗工费时且题材单一的木版年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独具地域特色的东昌府木版年画也因此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老字号撑起“国字号”

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其名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宋代曾被称为“纸画”,明代则称为“画贴”,清代称作“画片”画张”“卫画”等,直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一书中始见“年画”一词。

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纸马(年画)招牌格外显眼。汴京(今开封)离聊城只有几百公里的路程,也因此,聊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民俗学研究专家张宪昌认为,宋朝的“纸画儿”影响或者流传到聊城可能性极大。清朝时期,东昌府年画开始进入繁荣时代。刘振升画店从阳谷张秋镇迁到聊城后,聊城年画迎来新纪元。

彼时,魏庆元的祖上生意兴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年画制作体系。并且,景顺和年画作坊的年画上都印有“老店景顺”“东昌景顺和”“东昌景顺”字号。

上世纪50年代,景顺和年画作坊封版歇业,曾经盛极一时的景顺和年画淡出人们的视野。

历史烟云已经成为过去,但是留下的记忆永远不会磨灭。东昌府年画的魅力在沉寂多年后,逐渐被发现,2008年6月,东昌府木版年画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古代东昌府门神纸马有诸多作坊,能保存下自己货单、字号、招牌的不多,只有景顺和、同顺和保留了实物资料,这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整体项目中,显得弥足珍贵。”张宪昌介绍,正是因为他们保留下的实物资料,支撑起东昌府年画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因此,魏庆元保存的这些年画老版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

“从五几年(上世纪50年代),我家就不再印制年画了,这些老版是祖宗留下来的,我一直好好地保存着。”魏庆元说,虽然现在他不能熟练地制作套色年画,只能印制一点线版年画,但不能让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没有传承。魏庆元决定尽快熟悉年画制作技艺,把歇业半个多世纪的景顺和年画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让这一朵民间艺术奇葩再次盛开。

新闻推荐

孙海洋夫妇携子回乡 村里舞龙迎接被拐14年后,孙卓第一次和老家亲人吃团圆饭;奶奶希望人贩子能说出其他孩子下落,让更多家庭团聚

12月7日,湖北监利何赵村,奶奶紧紧抱住孙卓,放声大哭。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孙卓老家屋前,舞龙队正在表演。图/ICphoto孙卓和老...

阳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