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876个村庄留住美丽乡愁 阳谷县政协编辑《文化阳谷·乡村记忆》丛书纪事

聊城日报 2021-12-08 09:52 大字

■朱海波 董经路

12月6日,艳阳高照。阳谷县政协文史委办公室内,一套崭新的样书摆放在桌子上,编辑们正在做最后的审校,不久,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经过4年马拉松式的“长跑”,这套《文化阳谷·乡村记忆》丛书终于可以和读者见面了,丛书共18卷1370万字,记录了阳谷18个乡镇(街道)876个村庄的历史文化。

谈起征编《文化阳谷·乡村记忆》丛书的初衷,阳谷县政协副主席史晓莉说:“我在乡镇工作多年,离开几年再回去,却不知道眼前是哪个村了,乡村的变化太快。”面对日新月异的改变,村民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对新生活的“盼”,又有对过去的“念”。乡村的东西,仅仅依靠口头传承是不行的,如果现在不记下来,许多东西将很快消失。”史晓莉说。2018年3月,阳谷县政协决定启动《文化阳谷·乡村记忆》丛书的征编工作。

写好《文化阳谷·乡村记忆》丛书,找对人最关键,乡村两级干部只是提供平台,写好村里的历史,依靠的是村里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和在外工作的人员。阳谷县政协及时组织力量,编印征集提纲,撰写样稿样本,举办培训会,多方提供相关资料,分层次指导推进。

侨润街道城角孟村党员孟庆民接到任务,马上着手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写过《徐楼村史》的老干部王凤阁主动提供村史材料;大布乡的李祥岭主动挑起乡编委会的工作重担;张秋镇姜营村村民王庆江零工也不打了,跑前跑后搜集村史,他说,“再不记,村子连个影也没有了”。

为村庄记录历史、为村民留住乡愁,每一篇文章都要可信、可读、可看,让经历过的人有追忆、有共鸣,让未经历过的人有了解、有感悟,这是编撰《文化阳谷·乡村记忆》丛书的出发点。许多在外工作人员牵念家乡,写经历写往事、写亲情写人文,写家乡的一砖一瓦、一河一桥。乡村记忆的征编,唤起了阳谷人普遍的乡愁情结。

大布乡郝楼村哈利生医院是为纪念国际友人哈利生医生所建,是冀鲁豫边区战地医院,当年村里组织百余名村民去前线抬担架,将伤病员抬回村里照顾。这段关于军民鱼水情的红色记忆,被详细记录在《文化阳谷·乡村记忆》丛书里。抗战时期,烈士徐翼曾在七级镇后刘湾村冯家老宅居住,这一红色记忆,被“抢救性”挖掘出来。李化真女子改碱队、景阳冈钢铁十姊妹、冀鲁豫建国学院,重现了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杨耕心、张敬文、冯洪珊等众多烈士、劳模、英模、道德模范,仍激励着人们奋勇向前。

“一图胜千言”,《文化阳谷·乡村记忆》丛书的征编工作,从最初的文字编写发展到对老照片、老证件的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老照片清晰、直观、真实地记载着过往的历史,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时代特征。除此之外,文化、教育、卫生、集市、贸易以及在阳谷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如干部南下、大征兵、东北移民等,逐步加入征编范围,丛书的框架结构也从最初的村庄记忆发展为县情、乡镇、村庄、乡愁四个篇章,更为完整地记录了阳谷乡土人文全貌。

张秋镇征编过程中,征集到了清康熙年间“唐万春堂,自制阿胶”的店铺招牌,印证了阳谷县在清朝早期就有阿胶堂的史实;远在淄博的杨耕心烈士的女儿杨月琴提供的资料,成为“鲁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的珍贵史料;七级镇后刘湾村把徐翼烈士住过的老宅妥善保存起来,成了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基地。

“这套丛书将成为出生、工作、生活在这里的阳谷人怀念过去的快捷方式,并将让远离故土的游子感受到见字如面的浓浓乡情。”丛书主审、阳谷县政协原主席朱炳立说。

新闻推荐

《亲爱的》原型找到孩子了 警方还原被拐细节

◥孙海洋夫妻与儿子孙卓久别重逢相拥而泣。央视发12月6日中午,苦寻儿子14年的孙海洋夫妻终于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孙卓。相...

阳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谷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