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在黄河之上的振奋夯号

聊城日报 2021-09-17 17:04 大字

在“遇见·聊城”2021聊城非遗进景区大型实景展示秀活动中,观众参与演出,感受黄河夯号的魅力(资料图)

■本报记者 叶晨雯

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创造出灿烂的黄河文化。富有强烈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的黄河夯号就是其中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8月16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21—2023年度“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阳谷县寿张镇被命名为特色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的项目就是黄河夯号。

治黄史上的文化瑰宝

“阳谷县寿张镇位于黄河下游。从先秦到新中国成立前约3000年时间里,黄河决口泛滥达1953次,重要改道有26次,其中途经寿张镇的就有6次。”9月15日,寿张镇文化站负责人张春梅向记者介绍,黄河夯号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治黄行洪中创造出来的,劳作中,人们用它抒发自己的情感,还会根据施工情况,选用不同的号子即兴喊唱,以统一步调、缓解疲劳、提高士气。

在我国,修筑堤坝、治理黄河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秦统一六国后,统治者决定“南修金堤挡黄水,北修长城拦大兵”,开启了漫长的治黄之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30年中,黄河沿线的数百万劳动人民参与到修筑“金堤”的工程中。在修筑堤坝或建屋打地基过程中,工人们为了统一步调、振奋精神而喊唱的劳动呼号,被称为夯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提高工人在筑堤时的积极性,各班组都成立了打夯队,参加打夯比赛,喊黄河夯号也是比赛的一项内容。

“寿张打夯队不仅夯打得好,夯号喊得也好。‘阳谷寿张黄河夯号’是当时的夯号代表,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一带广为流传,颇有名气。”张春梅说。

阳谷夯号喊唱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故事、传统戏曲等,有的是打夯人即兴发挥编唱。喊唱的调子是民间小调,节奏有快有慢、有唱有和,声音高低和唱词长短皆不固定,是打夯人和着滔滔的黄河水吼出来的,无任何乐器伴奏,却有着巨大的感染力。

顽强拼搏的精神传承

“打夯很有讲究,一夯下去留下的印子叫‘夯花’,‘夯花’要整齐。打夯不仅要打得快,更要打得好。”阳谷县寿张镇机关工作人员张杨说。

打夯时,拉夯的人要把夯拉稳,一遍遍地将土夯实。他们所使用的夯有扛夯、片硪、登台硪、立柱夯、大夯。扛夯重15公斤,一般需5个人操作;片硪重20公斤,需8个人拉;登台硪重30公斤,需8个人操作;立柱夯重75公斤,需8个人拉、1个人扶夯把;大夯重100余公斤,需8个人用夯辫子拉、2个人把住绑在夯腰上端的木棍抬。

一夯接着一夯,动作重复枯燥,更是个重体力活儿,十分考验打夯者的意志。

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喊着夯号,一人领唱,名为“硪头”,众人应和,名为“应号”。一呼一应,振奋着顽强拼搏的精气神儿。工人们在大堤上你争我赶地施工,夯歌此起彼伏,形成震天动地的交响音乐。

张杨是寿张夯号的传承人之一,他作为“硪头”,要以洪亮、宽厚的声音富有气势地喊号子,确保高亢激昂、气势磅礴、节奏明快、雄浑粗犷,并通过口头指令和手势给拉夯人指示。8个拉夯人要根据指令,保证将夯拉正,协调同步地慢慢移动。

“之前听曾经参与打夯的老人们说,打夯过程中,他们从来都不会坐下来休息,因为劳动强度大,怕一坐下就起不来了。打夯时,他们一旦感觉累了,就喊‘慢夯’的口号,慢慢地挪动当作休息。”张杨说,面对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体力劳动,打夯的工人们编唱出生活化的调子,用以缓解劳累、鼓舞士气,边唱边打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筑起了坚固的治黄堤坝。

四季轮回,黄河故道上的打夯号子闪耀着黄河儿女坚毅品质的光辉,彰显着人与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也见证了黄河岸边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治黄智慧。

文化遗产的时代光彩

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曾经回响在黄河金堤上的打夯号子已经成为过往,曾经喊唱寿张黄河夯号的人已经是高龄老人,如不及时挖掘、挽救,黄河夯号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黄河夯号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以领略到黄河流域独特的风俗民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张春梅说。

为保护和传承黄河夯号,寿张镇联合阳谷县文化馆对黄河夯号进行挖掘整理,发现在阳谷县寿张镇东门村还有许祥聚、许祥才等几位老人会唱一些黄河夯号。老人们也怀念曾经飘在黄河上的夯号,想把这个声音留下来、传下去。于是,该镇组建了由9位平均年龄70岁的老人组成的阳谷寿张黄河夯号传承表演队,通过对夯号的收集和整理,重新编排了“阳谷寿张黄河夯号”。

2008年,这群老人登上了“谁不说俺家乡好”山东地方文艺电视大赛舞台,没有任何乐器伴奏,只有老人们简单的唱词,却有一股独特的吸引力,重现当年黄河边上热火朝天的防洪景象,让黄河夯号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2009年,《阳谷寿张黄河夯号》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018年,阳谷县寿张镇再次联合阳谷县文化馆对“阳谷寿张黄河夯号”进行了重新编排和创新,在镇机关和社会各界抽调精干人员,组建了以张杨、吴凯、张春梅、闫英华等25人为主的新一代传承表演队。新一代“阳谷寿张黄河夯号”传承表演队经常受邀去参加演出,凭借精彩的表演,让广大群众领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夯号的风采,还通过互动的形式让群众参与到演出中,切身感受这一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现在我们经常接到演出活动的邀请,演出的视频在抖音平台上播放后,目前已经收获了6万多次点赞。我们希望能够将黄河夯号中蕴含的精神品质传承下去。”寿张黄河夯号传承人杨茂珍说。

新闻推荐

厚植教育沃土 育得硕果盈枝 探寻亮眼教育答卷背后的“阳谷思路”

■刘小希曹鹏飞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时至金秋,阳谷县教体工作者也迎来了“丰收时节”。376,这是在日前举办的第十九届全...

阳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