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支教中砥砺青春 “00后”大学生情暖留守儿童

聊城日报 2019-05-06 09:26 大字

□本报记者 钟 伟

“敢于尝试新鲜,勇于接受挑战,青春,没有什么不可以!”说这话的是杨聿昊,一个千禧年出生的大男孩。

2017年,杨聿昊步入青岛科技大学的校门,和其他同学一样,青春时期的他对大学生活充满向往。在学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学习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还成为2017年青岛马拉松志愿者、蓝信封留守儿童陪伴计划青岛科技大学召集人。他说:“大学是人生步入社会的连接点,学生时代就是要多体验不同的东西,让自己赶紧成熟起来。”

去年暑假,杨聿昊响应共青团发起的“阳光学堂”活动,和其他7位同学组成“追光者”教育关爱团,回到家乡阳谷县进行了为期10天的支教。

从青岛到阳谷,500公里的路程;从28℃到38℃,10摄氏度的温差;从迎着初阳到与月光相伴……想起那些日子,作为团长的杨聿昊感慨,虽然条件有些艰苦,但是遇到很多有趣的人和事,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旅行”。“‘阳光学堂’项目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我们经过前期调研,精心安排了红色教育、安全自护、传统文化、文体手工、社会常识、素质拓展、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等八个不同类型的小课堂。”杨聿昊回忆道,在李台镇明堤村,志愿者和90多名孩子一起学习、做游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中有的孤儿,有的来自单亲家庭,但孩子们有着超出同龄人的独立和坚强,像个小大人一样,帮着大哥哥大姐姐们熟悉环境。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义务支教的这10天,一直是高温闷热天气,上课的教室里没有空调,生活条件没办法和学校比,但杨聿昊表示,从不后悔去支教。“虽然条件有限,教室里只有风扇,气温30多摄氏度,但是所有人都在坚持,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孩子们稚嫩的童声和灿烂的笑容让我们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杨聿昊谈到这次“下乡”笑着说,“孩子们是一面镜子,我们互相鼓励共同成长。支教大学生教给孩子们知识,但孩子们给大学生留下了纯真和感动。”

以青春之我,建青春之梦。“支教活动让我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杨聿昊表示,去年离别时,志愿者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约定——今年暑假再回去看望他们。

新闻推荐

孟凡申:养种蛋鹅走上致富路

春风习习,走进阳谷县李台镇赵台村黄河大堤下孟凡申的养殖场,只见孟凡申正赶着一群白鹅在操场上跑步。“俺养的是种蛋...

阳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