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块光荣匾长忆家国情

聊城日报 2017-05-24 09:50 大字
□文/图 本报记者 蒲二利

编者按 70年沧桑岁月,几代人家国情怀。

近日,家住聊城市城区龙山南区的八旬老人冯之英,和家里的老老少少一起,前往位于阳谷县七级镇后刘湾村的冯家老院,将一块写着“家庭楷范”的牌匾郑重地挂在中堂墙上。

1947年4月,为表彰冯家人为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阳谷县人民政府将一块写有“家庭楷范”的光荣匾颁给冯家。70年过去了,原有的牌匾已经破损严重,冯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按照原样重做一个,挂在老宅之中,让革命精神世代相传。

追求进步

投身入革命

冯保江是冯之英老人的侄子,一直在老家看护着冯家老院。他告诉记者,从小他就听爷爷冯子平讲述革命年代的故事,故事让人血脉贲张、荡气回肠,一直到现在,他对这些往事都记忆犹新。

冯家最早参加革命的人是冯子肃,冯子平的弟弟。1928年,冯子肃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坡里暴动”,党在这里建立起鲁西第一个红色政权。国民党当局惊慌失措,派重兵围剿,冯家被查封。冯子平被捕入狱,冯子肃被迫流亡他乡,辗转青岛、大连、哈尔滨等地。“七七事变”前夕,冯子肃回到家乡,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之后以乡公所文书身份作掩护,开展阳谷县东北区建党工作,建立了东北区第一个我党领导的抗日乡政权——孟尝乡乡公所。随后,鲁西二地委迁至此,凭借这里良好的工作基础,开拓了聊、阳、阿边沿区抗日民主根据地。

冯子平在家庭遭遇变故之后,曾两度入狱。抗战前夕,冯子平出狱后靠务农和做些小生意补贴家用。抗战爆发之后,冯子平依然投身革命,为我党筹集枪支。1939年秋,冯子平受到党组织指派,参加八路军四大队的组建工作,任副大队长兼分队长。在出击沙镇伪军行动中,冯子平在徐翼的指挥下,率队大获全胜,士气大振。从此,该大队转向公开活动,成为聊、阳、阿边沿区一支优秀的抗日武装。

支持抗日

全家齐上阵

“从坡里暴动开始,到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家十一口人中,有五口人参加革命工作。家中的妇女都是妇救会成员,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支援抗战。”冯保江说。因此,1947年4月,在阳谷全县动员参军大会上,阳谷县政府将写有“家庭楷范”的光荣匾颁给冯家,以示表彰。

受家庭影响,冯之英的两个哥哥也都投身参加了革命。冯之英的二哥冯之琨受家中长辈影响较大,自小嫉恶如仇,接受进步思想较快。1937年秋,他结束乡师四年的革命生活之后,便投身革命洪流。在抗战之余,以笔为枪,揭露黑暗,鼓舞民众斗志。家中男丁上战场,妇女也不甘示弱。抗战时期,冯家家中的妇女都加入了妇救会,为我党领导的军队准备军鞋、军粮等军需物资,照顾伤病员,并以隐蔽的身份参加各种爱国活动。当时,冯家是我党的联络据点,徐翼就住在这里,来往人员特别多,每到夜晚更是如此。为了让战士们吃饱,冯家一晚要做好几顿饭。“大部分时候都是吃煎饼,方便携带,蘸蘸水就能吃。那时候我们家每天晚上都要泡很多玉米、高粱和小米,天明了就推水磨,把粮食磨成糊,给队伍摊煎饼。煎饼就是那时候最好的饭了。”冯保江说。

旧匾翻新

传承好家风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在冯之英老人家中,陈列着这样的“家训”。老人告诉记者,如今祖国越来越富强,年轻一辈要懂得珍爱和平,不断提高自我,为国家作贡献。为此,他也经常教导后人要“爱国爱家”。

家中的光荣匾,一直存放在阳谷老院,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已经严重损坏,看到此,冯之英老人非常痛心。这块牌匾,见证着冯家几代人为革命所做的奉献和牺牲,是家族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不能说毁就毁了。于是,冯之英老人将重修老匾的想法和孩子们进行了交流,得到了大家一致赞成。经过一番努力,老匾得以“重生”,从字体到尺寸,从抬头到落款,新匾保留了老匾的本来面貌,一家人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自豪。冯之英老人还特意将老匾的照片夹放在了新匾右下方,方便后人看到,让牌匾为后人讲述它所铭刻的历史记忆。“我从小就经常听爷爷讲从前的革命故事,一直受此熏陶,这对我的成长有很大影响。现在我在石家庄读大学,每当生活和学业上有困难时,我都会用这些故事激励自己,从而有足够勇气去面对、克服它们。”冯之英的孙子冯世兴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谁是真正的受害者

4月11日,济南铁路运输法院开庭审理了被告人徐某某等十二人寻衅滋事一案,并当庭判处被告人一年至三年有期徒刑。该案人数众多,社会影响较大,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曾对该案作过详细报道。老人“...

阳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