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戊戌六君子”之一 青史垂名的改革志士

德阳晚报 2017-05-04 15:14 大字

绵竹人民公园内杨锐的画像。

拟建的杨锐纪念馆。

杨锐塑像。

【人物简介】

杨锐(1857—1898年),字叔峤,四川绵竹人,晚清维新变法时期干将、戊戌六君子之一。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承父兄教养,少年时代即开始崭露头角。参加院试时,张之洞将杨锐与其兄杨聪二人比为蜀中当代的苏轼和苏辙。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与发起强学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立蜀学会,参与著名的戊戌变法。遗著有《杨叔峤文集》和《杨叔峤诗集》。

位于绵竹城内小西街中段、今绵竹市大西街小学所在地,曾是杨锐出生的故宅“杨公馆”,杨锐自幼聪明好学,成绩优秀。青年时代的他就取得科举功名,长期在张之洞幕府作幕僚,深受器重,后又官至内阁中书、侍读。按理说这样一位饱受封建传统教育而又本已做京官的知识分子,是不难平步青云的,可是他却逐渐转型成为一位维新变法志士。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杨锐顺应时代潮流,日益慷慨谈论变法,逐渐强化救亡图存意识,积极投身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戊戌变法中去,敢于抗争,最后还为维新变法事业牺牲自己的生命。可以说,杨锐的人生既有封建士大夫的一面,又有维新变法志士的一面。他在清末维新变法活动中的光辉业绩,永远值得后世敬仰和传颂。

兄弟皆才俊被誉为“当代苏轼苏辙”

杨锐祖籍在江西,其曾祖父一辈就迁往四川绵竹,居住在绵竹城内小西街中段。杨锐祖父曾任山东曹县、阳谷等县县丞,父亲受道光诰封资政大夫。

杨锐在家排行老三,比杨锐年长12岁的哥哥杨聪精通经籍,博学多才,杨锐的启蒙教育就是来源于杨聪。

从事地方文史研究近40年的绵竹市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宁志奇说,以前在绵竹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杨锐当年和杨聪读书时最喜欢把玩字画,他们走到哪都能即兴写出对联来,只要哥哥出了上联,杨锐就能对出下联。当时,清廷腐败,国势日下,他常随杨聪游绵竹名胜精忠观和关岳庙,兄弟俩即景作对联,杨聪出上联“双手劈开生死路”,杨锐对“一肩担尽古今愁”,至今绵竹民间还传诵着这些名联。

如果不是遇到张之洞,杨锐可能一生就过着读书写文、考取科举的生活。

1875年,张之洞督学四川,在成都创办了四川最高官办学府——尊经书院,从全川选了10多个优秀学生首批入院学习,其中便有当时18岁的杨锐。史料记载,张之洞发现杨锐才华异常,面测时更是对答如流,叹道:“锐弟兄蜀中今日之轼、辙,之洞不虚此行。”

杨锐在尊经书院学习时留下了不少好的诗文和论文。曾在解放前后担任过绵竹中学校长的章璞在1960年花三年多时间四处找到有关杨锐的手迹,抄录了一本《杨锐手稿杂抄》,约四万字之多,其中还有帮张之洞为皇帝的书写的奏疏。

公车上书带动国民问政好风气

杨锐进入张之洞幕府后,成为张之洞钟爱的五大弟子之一,与廖平、张祥龄、毛瀚丰、彭毓嵩同号“蜀中五少年”。这时的张之洞已升任为两广总督,杨锐跟着他离开四川,来到广东,成为其重要幕僚。那些上呈朝廷的奏疏与重要文献,大多出自杨锐之手。

5年后,杨锐考取内阁中书,获章京记名,负责协编《大清会典》,书编好后晋升为内阁侍读,由一个幕僚变成了众人羡慕的京官。

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康有为、梁启超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并在北京发动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和市民一起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众人纷纷响应,参与者多达1300余人,史称“公车上书”。这时,作为京中名士的杨锐,一马当先站了出来,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不过,“公车上书”的结果不了了之,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好风气。在这种风潮的影响下,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也相继出现。在保家卫国这件事情上,杨锐是义无反顾的,实有君子之风范。

为国献身戊戌变法失败血洒刑场

1898年6月11日,光绪发布“定国是诏”,决心变法自强,开启变法维新运动,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但“定国是诏”的颁布,触动了军机大臣等守旧派的利益,他们敷衍推诿,消极地执行新法。与此同时,康有为等人多次建议光绪帝“广集英贤”,在宫中开制度局,任用通达时务的人才为顾问官,辅助新政,这也遭到大臣的坚决反对。光绪非常不满,决定开始新的行动。

7月底,光绪帝见慈禧太后神色异常,即预料有变,回宫以后,他立即召见他所信任的“军机四卿”之一杨锐,并新授密诏给杨锐。领到密诏的杨锐明白自己当时已经危机四伏,便立即找林旭进行商量。

此时,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就离开北京,梁启超则逃到了日本使馆避难。明知已经大祸临头,但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杨锐,把忠君与爱国视为一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选择了从容等死的绝路。9月24日凌晨,杨锐与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一起被捕。

9月28日,杨锐等6人被斩于菜市口,后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杨锐死时,年仅41岁。

后人为了纪念杨锐曾在绵竹小西街建“杨公祠”,后来此地被拆迁后,又在今绵竹市人民公园内修建杨锐广场,在广场上塑起了他的塑像。

在广场一角,一栋两层楼高的中西合璧建筑前,有张之洞为杨锐的题词,“双泪落君前大江滚滚怀人远,文名余死后绵竹亭亭出县高。”宁志奇告诉我们,这里将拟建“杨锐纪念馆”,用以表达绵竹人民对他的怀念。文/图本报记者曾啟秀

学者谈名人

宁志奇:杨锐在清末维新变法活动中的光辉业绩,为国牺牲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世敬仰和传颂。他良好的家风家训,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学者简介:

宁志奇:从事地方文史研究近四十年。绵竹市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绵竹市张浚张栻学术研究会副会长,绵竹道教文化、绵竹年画研究专家,著有多部地方文史研究专著。

新闻推荐

阳谷 举办职业人群健走比赛

本报讯4月25日,第二届“万步有约”职业人群健走激励大奖赛阳谷赛区启动仪式在阳谷县金水湖公园成功举办。本届“万步有约”赛事,由阳谷县人民政府主办,阳谷县卫计局、阳谷县疾控中心等单位组织,共有3...

阳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