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 西镇记忆 ]

半岛都市报 2016-09-07 00:00 大字

赵长汉

寿张路的滋阳路到汶上路之间这一段,整洁而平静。路南边,是定陶路小学的围墙,除了学校的后门,没有任何门头房。路北边,只有51号和57号两个里院,朝街的门头房只有三五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寿张路的这一段,定陶路小学围墙外的人行道上,曾经是纺绳工人露天纺绳的优选之地。

那个时候的纺绳工人,应该不是个体单干,也不会是合伙单干,他们应该属于纺绳合作社之类的机构。

他们两个人,在人行道上占用大约两米宽,三四十米长的地盘。纺绳机构,一头是固定的,一头是在地面滑动的。固定的这一头,把两根钢钎砸进地面,用于固定安装木制机构。工人们把半成品的12股小股绳束,挂在固定机构的12个钩子上,然后展放,经过梭子,每3股组合成一组,形成4组,挂在滑动机构的4个钩子上。

做好这些挂绳工作后,两位工人各就各位,坐在固定机构和滑动机构的后面,分别摇动长长的摇杆,曲柄绳钩同时各自转动,单股的绳束和成组的绳子各自扭着劲,转动。

梭子移动,成组部分越来越长,单股部分越来越短,滑动机构慢慢地向固定端滑去。

最后,这一批4根绳子完成,再进行下一批次。街头纺绳,就是这样进行的。

年纪小的时候,看到这种街头纺绳,习以为常,并不深知工人们露天劳作的艰辛。有时反而觉得,坐在滑动机构上,肯定很享受,很舒服,比固定机构那一头的操作者更加有趣。这样的街头纺绳,我记得濮县路上也有,在24中高高的墙外那里。

后来,他们不再纺棕麻的绳子,改纺塑料的绳子,绿色的塑料绳子。而且,定陶路小学北墙外的寿张路人行道上的纺绳,改到寿张路定陶路之间的滋阳路东面的人行道上。那里虽是斜坡,但在晴天的日子,那里更向阳。

时光流转。那种纺绳机构,那种纺绳技艺,那种城市街头纺绳的风景,已经随风而逝。留下的,只是片段的回忆。

西镇琐忆之街头纺绳

新闻推荐

“画”中游

半岛记者孟达报道初冬时节的中山公园别有一番色彩韵味。11月9日,记者在中山公园里看到,这里的不少树木叶子已经展现出了美丽的色彩,吸引了一些市民前来游园赏景。徜徉在公园里的一条条小路上,火...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 西镇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