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诗经一路走来的荠菜□白杨桥

济南日报 2016-07-26 11:02 大字

小时候,每到春天,都会去地里挖荠菜。

大一点读书,知道了荠菜有好多的别名:护生草、净肠草、地米菜、清明草、地菜等。而在我们当地,是喊花荠菜的,因为荠菜的叶子边缘,是凹凸不一的小齿儿。水灵灵的荠菜,像一朵朵绿色的花,绣在褐色的丝绸上。

春天慢悠悠走着,荠菜悠闲地开着花儿。花粉白,玲珑小巧,数一数,四个花瓣儿。掐一把荠菜花,别在耳朵上,插在头发里,几个爱美的小丫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高兴着、害羞着、嬉闹着。长大了读书,才知道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我们不觉中,也赶了那场戴荠菜花的盛会呢。

挖回来荠菜,一般是做馅儿,做馒头或者包水饺。咬着荠菜,过节一样兴奋。兴奋的还有苏东坡,他是美食家,有人把荠菜羹又称做“东坡羹”。民间有“三月三,荠菜胜灵丹”的民谚。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等,都可服食荠菜羹调养。

荠菜在立春后开始生长,民间流行着“宁吃荠菜鲜,不吃白菜馅”。荠莱春卷是由唐之“春盘”、宋之“春饼”演变而来的。“春日春盘细生菜”,“盘装荠菜迎春饼”。有的地方还有咬春习俗,这春天细化到盘子里,荠菜一准是代表。

姜夔的《扬州慢》:“荠麦弥望。”顺着历史的缝隙,弥望的还有王宝钏。她抛彩选婿,随薛平贵迁居郊外“五家坡”,靠吃荠菜等野菜苦度过18春秋。她该是弥望了多少次,才能熬过那些苦菜一样的岁月呢?这话题挺沉重的,与之一样沉重的是,过去农业生产落后,荠菜还是劳动人民三春度荒的食物。总奇怪底层人民那种天然的质朴,原来他们的血液里流动着荠菜的分子。

宋朝,荠菜长得尤为茂盛。不但“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就连范仲淹,也在《荠赋》里写到“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春风十里,荠麦青青。

但杜甫说“墙阴老春荠”,老么?荠菜粥古称“百岁羹”,老人常食既防病又延年。《本草纲目》说:“荠菜煮粥,明目利肝。”想来子美应该知道。

据记载,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妇人戴荠菜花于头,可不犯头病,晚睡香甜。

荠菜原产我国。千年以降,与国人唇齿相依,可食可药。只是当他们开始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时候,没有人想到,这嫩绿的野菜,已经富含了诗歌的营养。荠菜,从诗经里一路走来,步步莲花。如今,我们沿着她的脚印一步步走近诗经,才现万物有灵。那里是我们千年文明的童年。纯真可爱,素朴天籁。思无邪。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走进诗经,好像走进阿里巴巴的山洞,那些写在纸上的句子,素朴而多情,仿佛阳光下一棵棵野菜在随风摇曳,赏心悦目,唇齿生香。透过这些植物和文字,我们与伟大的先民同心共感,血脉相通。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诸如大野之香,天地野蔬之类的词语,还有那句“精华在民间”是呢,诗经也在民间,同样在民间的,还有荠菜!

新闻推荐

以陪伴为名

下午刚刚两点,一位穿着干净朴素的老太太推门而进,走进大厅时还喘着粗气,边从绿色的大布兜里掏出了发黄的结婚证边说:“法官,我想离婚,你们能给我办个离婚吗?”我们连忙倒了杯水...

阳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