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风从运河来”采风团走进打虎英雄的故乡阳谷:三处运河古镇昔日名扬天下

齐鲁晚报 2016-06-17 01:10 大字

采风团在景阳冈景区感受阳谷文化。文/片本报记者凌文秀

16日,“风从运河来”采风团走进阳谷运河,感受七级、阿城、张秋,这三处昔日扬名天下的阳谷运河古镇,以及烙印在记忆深处的景阳冈、武松的故事。

“粮码头”七级镇:明清时期的粮食贸易地

七级古镇,是曾有“金七级”之称的运河重镇。七级古镇有6门4关和6纵8横14条街巷,势如棋盘,铺面相连,生意颇盛。明代大文学家汤显祖还曾经客居这里。然而清末以来因运河断航,七级镇逐渐衰落,码头一带被建房的居民完全填埋。直到2011年,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文物部门对七级码头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保存完好的十七级台阶终于重见天日。

据了解,当时七级码头被命名为全国考古十大发现。近期马上要对它全面进行修复,而且把周边环境进行改造、治理,把它和运河关系处理好,衔接到一起。

千年古镇七级,运河穿镇而过。一艘艘漕船在这里靠岸,装满漕粮之后运往北京。当年的七级码头和岸上的商业街巷连在一起,运河上的客商和当地居民在这里往来贸易,每日熙熙攘攘,繁华一时。

现在整条街的所有建筑风格都是明清时期的,也是运河文化所靠近的乡镇典型的建筑结构,包括你看上边这个屋檐都是用木头的结构突出来。七级古镇在风雨中已经渐失原来的模样,但起脊青瓦以及明清时期典型的“板大门”依稀透露着它曾经有过的辉煌。“七级街”只有4米宽,显得很狭窄,青石板上的车辙清晰可见。

七级镇凭借大运河漕运兴盛而迅速崛起。然而,随着黄河以北段运河断航,商贾离散,没有了运河水的滋养,昔日如饱满花朵一样的城镇,逐渐变得枯萎而黯淡。走在七级古镇的街道上,碧霞祠、狄家药房等历史遗迹保存完好,建国后的供销社、百货店尽管早已关门大吉,但招牌还在,店铺还在,乡愁还在。

“盐码头”阿城镇:古盐道深埋地下

元26年大运河山东段--会通河开通,流经阳谷县东部张秋、阿城、七级三镇,全长30余公里。张秋、阿城、七级随运河的开通而兴旺和繁荣,成为京杭大运河上有名的三镇。

阳谷阿城镇明清时期是鲁西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其中盐运成为这里的支柱产业。现在阿城镇东双庙村仍然有几百米的古盐道,更多的盐道则埋在地下。过去民间俗语称“金七级,银阿城,铁打的周店”,阿城是盐码头,七级是粮码头,这是用颜色来形象的比喻当年码头的繁忙。据说阿城过去有十三家盐园子,如今留存的海会寺和运司会馆就是由居住在阿城的山西盐商捐款修建起来的。

阿城上、下闸是运河申遗点中的精品。2013年,文物部门斥巨资对古闸进行了原貌修复。很多当年闸门上的石头被从河滩里捞出来,经过仔细的拼凑,让它们重新“上岗”。

历史上阳谷段运河由于水量不足,运河河道南高北低,落差较大,因此在张秋、阿城、七级三个码头分别建有荆门、阿城、七级上下闸,以节制水源,调节水位,保证漕船畅通和停泊。据统计,明清会通河在临清至徐州段有闸50座,河闸之密集程度可见一斑。所以,山东运河又被称为闸河。

据了解,当年制闸的时候,有史料记载,这闸上有闸官,有闸夫、闸丁,管理闸,起闸放闸放水,过闸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当年老百姓都是傍河而居,闸周边衍生了很多行业,比方说小旅馆、小吃店、小饭馆,还有挑夫,有溜夫,有脚夫,还有纤夫,所以说如果看周边当年繁荣景象,一闸就像一村镇。

“江北小苏州”张秋镇:老宅子七进七出气势恢宏

张秋,阳谷运河三镇之首。河道水草丰美,植被茂盛,处处透露着古运河的韵美。闸上一道简易的木桥十分雅致,而荆门上闸的镇水石兽更是运河历史的最好见证。

“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这“临”、“张”指的分别是临清和张秋。史料记载,张秋镇全盛之时,“俨然都会之观也”,城有九门九关厢、72条街、82条胡同。江南所产竹木、柑橘、稻米、桐油、丝绸、茶叶等,多在此卸船,然后由陆路运销山西、陕西及山东各地。本地所产之乌枣、阿胶等土特产及手工业制品,以及产自山东沿海的海盐等,亦由此装船,运销南方各省,是鲁西主要运河码头以及货物集散地之一。

可是,如今的张秋只是一个留有部分运河遗迹的普通北方小镇。古镇上的老宅陈家大院,青砖灰瓦、飞檐斗拱清晰可见,曾经是七进七出的深宅大院。

新闻推荐

私自变卖法院查封财产聊城这名“老赖”获刑一年

本报聊城7月5日讯(记者孟凡萧通讯员王希玉王爱华)男子将被法院查封保全的财产私自变卖、出售,并且在法院让其交出查封财产时,态度蛮横,拒绝将法院查封财产交出。近日,山东省阳谷县人民...

阳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