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品读陶渊明

淄博晚报 2015-12-10 16:59 大字

○韩青

最近,呆在家里,蜷缩在沙发上,捧读陶公渊明的几篇诗文,颇有感慨,随手记下读后心中想说的话,对照人生参悟,吐纳清虚,也算是一点心得。

一个文人,能在历史长河中名垂千古,肯定是经过时间考官严格筛选后,留下的真正纯金白银。陶渊明之所以长青不败,就在于他人生的大境界,艺术的大境界。文字是他人格精神的载体,一个人情感的雨后彩虹。品他,如入化境,淡定怡然,不以物累,不以名惑,物我两忘,不受羁绊。每当醒悟,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这是陶公文字的过人之处,所以他不朽。

他最负盛名的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田园隐逸者姿态,赋予菊花以超凡脱俗的风范,从此,菊花便成了隐士的灵性和代名词。受其影响,咏菊诗也多了起来。在古代,菊为野花,每当九九重阳,有登高远眺,插茱萸、饮菊花茶的习俗,作为隐逸之士的陶渊明,尤为亲近菊花,与之交心、谈心,自己也似一颗菊心:味甘、性淡、无毒害。

清代婉约派词坛大家李清照,在她《醉花阴》中咏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显然,是从陶公“东篱”的那一缕香魂点化而来的。李清照是陶渊明的粉丝,穿越历史,在品读他的作品中,提纯了她骨子里的陶公因子。陶渊明《归去来辞》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故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以此自称,足见对陶公的崇尚备至。

北宋词坛,以欧阳修、晏殊、柳永、秦观等名声最隆,他们主要描写花间樽前,诗酒唱合,悲欢离合,男女情爱等,题材比较狭窄,但往往以温婉的语调,凄清的景色,感伤的情愫,蕴藉的风格见长,创造出一种柔美幽怨的意象,为人所称道。李清照延续了这种特色,并发挥到了极致,没有人能超过她。清初文坛领袖王渔洋就说:“婉约以易安为宗。”如她的《声声慢》,一开头就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词突现,被叹为“卓绝千古”。“季秋之目,鞠有黄华”,陶渊明爱菊独钟,是出了名的。李清照受其影响最深,她的词作中,菊的花影不时显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回过头来说陶渊明,他做彭泽县令期间,仅为八十多天,就辞职归乡,不干了。原来上司派官员来彭泽县检查公务,县里小吏忙劝他好好准备,前去恭迎。陶渊明听了,很是不快,这违背了他一向洁身自好的意愿,便回答道:“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当即就交出官印,走出衙门,扬长而去。他的这种气节,历来为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褒奖。

陶渊明不是不想做官,他当官出仕的想法,是利民之生息,减轻庶民的负担。这是他打小受过苦难埋下“救世济民”思想的种子,可当朝在选用人才方面,根本不看你德才条件,而是注重门第。像陶渊明这样寒微出身而又才华出众的俊杰,也只能做一些县令之类的小官。这使他认识到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打消了他继续在仕途上走下去的念头,便产生了归隐之心。

《归去来辞》是一篇千古不朽的经典之作,恰是弃官归乡时写就的。文中道:“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从此,他直到六十三岁去世,尽管生前生活常遭遇不幸,饥荒、火灾逼得他有时到了乞食地步,但他从未向统治者摇尾乞怜,最后病得到了将死的时候,已几天没有吃的了,江洲刺史檀道济送来了米和肉,他却倔强地“挥而去之”。就这样,一个灿若星辰的伟大诗人,消融于广袤的穹空,但他的那些惠行嘉言却永久地留在人世间。

陶渊明作品中,以描写农村田园生活最为出色。由于他长期生活在乡间,身心跟村夫野老融为一体,所以他写农村景物,感情尤为亲切真挚,自然朴素。他这一时期的诗文,并不因时光的流逝而消磨固有的光芒。如《归田园居》第一首:“暧暧远村人,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把司空见惯的农村景物,勾勒得清新如许,诗意盎然。第二首中又道:“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表达乡里乡亲对农作物的关切,彼此有着共同的心语。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可窥见他远离名利场后的旷达怡然的情怀。他享受着清风野趣,从事阅读与写作的叙说,思接先贤,汲古为新,是他秉持的理念,也是他诗意栖居的生命观。

晚年的名作《桃花源记》,是他虚构的一种乌托邦式的完美社会场景,“劳者有耕田,富足且安乐”,“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既可看作是他思想情愫的外泄,亦可看作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志向和需求。此篇作品写出了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世外桃源,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表现手法,均独树一帜,堪称一绝。这是陶渊明最为被人们看重的地方,则是他著作中给读者那种无时不在的精神享受。对他本人来说,著述不是为登仕获取功名利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只是为过一种古代社会的游乐和与世无争的怡然生活。

当然,在陶公的作品中,不光是隐逸,也有金刚怒目式的呐喊,他虽远离官场,归隐乡野,能够“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但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这还不够,他还需要知音的交流与赏识。一个人活在世上,最难得的是遇知音,有道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若不被人理解,没有友情,就会陷入内心的孤寂,假如有意气相投的灵魂相互辉映、激赏、尊敬,无名利之心,无算计之心,诗文互答,则会如浴春风,其乐融融。

陶渊明在《咏贫土》中,说到张仲蔚、刘孟公二人,感同身受:“仲蔚爱穷居,绕宅生蒿蓬。翳然绝交游,赋诗颇能工;举世无知者,只有一刘龚。”这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沟通和体验,是志合者的思想与艺术的亲近和彼此肯定,琴瑟和谐。要明白,世间可贵的友情,是亲情所不能替代的。希腊作家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那是知己者精神的依托。

朱光潜说:“陶渊明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则不光看到他静穆的一面,也看到他猛士的一面。陶公既有任情自适的个性,向往过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一旦与意愿相违时,也会怒目圆睁。如在《读山海经》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士固长在”,俨然是一个金刚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为一个载入史书的伟大诗人,陶渊明的艺术成就也是多方面的。如《闲情》抒发一个人内心情感,只写眼睛,“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眉目传情,活灵活现,可谓画龙点睛之笔。“美目流眄”,分明就是爱意和好感的流露。莎士比亚在《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剧里,女主角一段台词是这样写的:“咄咄!若人眼中、颊上、唇边莫不欲言,即其足亦解语。”从一个人的脸上表情,就了解了他的心迹,虽未语,飞眼掷意,授之以情状,谓之表情达意也。他19岁时作《闲情赋》诗中写了十愿,我愿当你的衣领、衣带、发膏、眉笔、佩环、绣鞋……但很遗憾,这些东西总有别离你的一天,好梦难圆,十愿成了十悲。真实的美丽总是易逝的,易逝的美丽总是如此令人忧伤。

联想到当代歌星毛阿敏演唱的那首《思念》,传唱至今,百听不厌,仍能打动人心。原因就在于词作家乔羽借助一只蝴蝶的来去无期喻人,诉说了内心的苦恼和忧虑,“为何你一去便无消息,又把思念积压在我心头;难道你又要匆匆离去,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谷建芬谱曲的这首歌旋律低沉婉蕴,如诉且咏,词曲配合默契,成就了这首歌的经典之作。

从陶公品格来看,胸襟敞亮、耿介不阿、固穷守拙、乐天知命是他的魅力所在。他抒怀咏志,希冀自由安乐,说真心话,做自己乐意做的事,不被“心为形役”,让自己不高兴。即使面对死亡,他在《挽歌》中言:“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又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真君子也,菊花一样的品格,即使花朵枯萎了,也不凋落,“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我们反躬自问,做事做人难道不应该有这样坚韧的作风吗?从陶公的爱菊中或许能受到心灵的洗礼和启示。

念兹在兹,无日或忘,总有一颗亮星在苍穹闪烁。那是一个跨越历史长途的不朽灵魂——陶渊明,让我们久久地凝神面对。

新闻推荐

苏健杏儿黄了麦哨千小知了蝉的俗称之一爬上树枝吱吱欢

...

阳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阳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品读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