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东港区1100余名“环保卫士”维护农村环境

黄海晨报 2014-11-04 16:09 大字

本报记者 王帅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辛劳工作的环卫工作者。在农村,同样有众多环卫工作者坚守在岗位上,他们的工作环境可能更糟糕,工作量也更大,但他们并无怨言,兢兢业业,日复一日维护着农村的环境卫生。

如今,随便走进东港区的一个村,你都能看到村里配备了垃圾箱,而村里的道路干净、整洁,以往常见的粪堆、草堆、垃圾堆早不见了踪影。村里的保洁员每天都勤恳工作,不断保持村里的环境卫生,他们是农村环境取得翻天覆地变化的“大功臣”。

环境好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滋润了。

■顾守亮:垃圾为伴也不嫌

10月31日,记者来到西湖镇垃圾压缩中转站,环卫设备操作员顾守亮正在紧张工作。一辆三轮垃圾转运车刚刚收满了垃圾回来,准备把垃圾箱内的垃圾倒入压缩箱内。

顾守亮操作垃圾压缩箱,指挥着三轮车司机倒车。很快,车载垃圾箱内3立方米的垃圾倒入了压缩箱斗中。

这时候顾守亮拿起水龙头,打开阀门,将三轮车体冲洗干净。随即又操纵垃圾压缩箱,压缩箱体内的垃圾。

压缩完毕,顾守亮打开压缩箱的出水阀门,垃圾压缩产生的污水全部流入了排污管。

“这些污水将流入污水处理系统,经过沉淀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顾守亮一边介绍一边带记者观看污水处理池。原来,西湖垃圾压缩中转站配备了两个污水沉淀池。沉淀后的污水,经过景观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水将不再有害,可直接排放。

接下来,顾守亮又用水龙头冲洗垃圾压缩箱外壁和地面的污垢——— 这是每次垃圾压缩完毕之后必要的一步。冲洗完,干净整洁的三轮车驶离了压缩中转站。

卸载、压缩垃圾,清洗车辆、场地,这些动作顾守亮每天都要重复十几次。

采访当天天气不好,5点刚过,天色就暗了下来。同事们下班回家了,顾守亮还不走,他这看看那瞅瞅,生怕出什么漏子。对他来说,忙忙碌碌都习惯了,有时忙起来,他连午饭都只是两个馒头、一包榨菜充饥。

顾守亮今年42岁,是西湖垃圾压缩中转站年龄最小的工作人员,但他看起来的年龄远比实际年龄大。加上他工作认真、踏实、肯吃苦,单位的老大哥们都亲切地叫他“老顾”。

去年7月份,顾守亮通过公开招聘成为西湖镇乡政公司垃圾压缩站一名工作人员。整天与垃圾为伴,媳妇一开始总是埋怨他:“工资不高,工作环境还这么差!”但顾守亮不这么想,他知道与垃圾打交道的脏和累,也知道这个工作必须有人去做。“脏了我一个人,大家的生活环境都干净了,这个工作值!”他对媳妇说。

■为西湖镇打造“名片”

每天早上,顾守亮早早起床,收拾好之后骑摩托车十多里路来到垃圾压缩中转站上班。每天早上8点,他和其他同事一样准时到岗。

在西湖环卫所,除了顾守亮和管理人员,其他5名全是三轮车运输员。他们每天的工作是从“报满”开始的。

西湖环卫所所长闫亮告诉记者,每天早上,各村的保洁员都会检查村里的垃圾箱,如果满了就上报给环卫所,所里根据划片区域调度运输员去清运。

运输垃圾是个累活、脏活,忙起来饭都顾不得吃。可谁也没有埋怨过,大家一天到晚不停跑在清洁西湖镇的道路上。

2012年,西湖镇在全市率先创办乡政工程公司,探索引入市场化机制,通过整合资源、配套设备、健全制度,形成农村环卫保洁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同时,镇政府配套购置了13000个户用小型垃圾收集桶,按照每户1个垃圾桶的标准,统一进行配发;各村按照500人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全镇配齐保洁队伍80名,建立起“户集、村收、公司运、镇监管、区转运”环卫一体化管理体系。

在这个工作环境下,大家开足马力。村庄里大街小巷内各类死角垃圾、粪堆、草堆及有碍观瞻的堆积物都被清除了,环境越来越好,老百姓生活越来越顺心。

河道沟渠的保洁工作也是个大难题,河道保洁员迎难而上,按照“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河岸无垃圾”的卫生保洁要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之后,西湖镇的河道内不见了漂浮的垃圾。绿草茵茵、河水清清,河道逐渐成为了西湖镇的“名片”之一。 

新闻推荐

点击放大月日西湖镇小花社区小岭村的焦见欢和他的庄户

11月6日,西湖镇小花社区小岭村的焦见欢和他的庄户剧团在小花社区的广场上为居民演出。 当天,西湖镇小花社区小岭村的焦见欢和他的庄户剧团开始送戏下乡进社区,自编自导自演的精彩...

阳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