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七级古街:商埠繁华远去

山东商报 2014-11-06 16:53 大字

曾经繁华一时的商业重镇屋顶上已经杂草丛生记者王晓峰摄点击查看原图冯保江是一名热心于七级镇和七级古街区史学研究的民间学者,他熟稔于这里的种种掌故和民间传说记者王晓峰摄点击查看原图从阳谷县城往东北方向行驶26公里,就会抵达七级镇。这里,是阳谷、东阿、东昌府三县(区)交界的地方,也是曾经繁华一时的商业重镇。只是随着时光的推移,七级镇又逐渐的走向没落。一切的一切,与七级古街西口的运河,有着莫大的联系。记者李解

毛镇?茅镇!

沿着七级镇七级古街区西口的运河一路向北,在石砌河沿的缝隙中,总会偶尔出现几根细黄而顽强生长的茅草,淡定的冷眼旁观于世事的变迁。

如果把时光推移到唐朝初年,这里的一切都将是茅草的天下,因此在最初的时刻,史学家们将这个小小的镇称为“毛镇”,取意为“穷乡僻壤,不毛之地”。“我一直觉得应该叫茅镇而不是毛镇,因为这里啥都缺,就不缺茅草。”10月14日的下午,65岁的冯保江坐在运河边上淡淡的说,而他的脚下,是几年前考古部门挖掘清理出的运河码头。作为一名热心于七级镇七级古街区史学研究的民间学者,冯保江熟稔于七级镇和七级街区的种种掌故和民间传说,在曾经的某一段岁月里,坐在马扎上,看着运河,向村里的孩子们讲述七级古街的传说,是他最为惬意的生活。

不仅仅是他,几乎每一个生活在七级古街上的老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最初的时候,孩子们听的饶有兴致,一段时间后,意兴索然,再到后来,老人们起个话头,孩子们轰然散去。“无人再关注了。”冯保江有些无奈的摇头,身边与他一起晒太阳的老哥们儿老陈也跟着笑笑:“他们有网,一查,什么都有了,谁还念叨老黄历啊!”

赐名七级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七级镇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的命运。

自元朝开始,政府在穿镇而过的运河上设立了闸坝与码头,同时派出官员和兵营驻扎于此,自此之后,南来北往的客商尽皆聚集于此,毛镇也因此开始繁华。

及至清朝初年,喜欢南下游山玩水的乾隆皇帝乘船路过此地驻扎,从船上沿着码头的台阶走上岸边,七层台阶让乾隆爷恍然大悟:“原来这里有七级台阶。”

自此之后,毛镇变成了七级镇,而码头边的那条街,则变成了如今的七级古商业街。

事实上,如今的七级古街区,属于七级镇七级村下属的七一村。整个七级村有三个自然村,分别以七一、七二和七三来命名。如今走在村里,道路两旁还残存有不少修建于明清时期的商住两用店铺。“真正让七级村发达起来的,是七级闸。”冯保江的笃定判断,来自于清朝著名学者、大书法家包世臣的《闸河日记》:“……十二里抵七级闸。闸入阳谷境,夹岸俱有市,阳谷、莘、东阿三县兑漕之水次也……”“运河过闸很麻烦,所以很多船只到了这里,就会停下,然后排队等待过闸,而船员和客人就住在村里,商人们就在街上的店铺那里开始交易。”冯保江一边说,一边指着路边的商铺说:“这样一来,这条街上的人就发达了,随后就是整个村,整个镇都变得繁华了。”

从七级古街的东头走到西头的码头上,不过七八十米的距离,但是沿着街两侧的商铺却有近二十家,而早在上世纪,村里类似的商铺更多:“后来都拆掉了。”冯保江无奈的摇头。

曾经的七级镇七级村一带究竟有多繁华,或许只能从古书的记载中来寻踪一二:“(七级古街区)6门4关和6纵8横14条街巷”,“势如棋盘,铺面相连,生意颇盛”。

与史书记载相似的是,如今在七级村里,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依稀记得“金七级、银阿城,铁打的周店”这样的说法。“七级(码头)是粮码头,来的人多,生意也好,阿城是盐码头,那时候盐是国家管理,所以相应的那边的生意差一点儿。”冯保江这样解释。

谁的七级

在七级村的采访持续了大半天,老山(化名)是记者唯一见到的一个90后年轻人。

“明天我就出门找工作。”老山这样说。

对于七级村,老山并无太多值得回忆的东西,那些古老的修建于明清时期的建筑,仅止局限于“破旧衰败”、“应该拆掉”而已。“谁愿意在这里住,什么都不方便。”说这话的时候,老山习惯性的玩弄手中的智能手机,不断的刷新微信朋友圈,在他看来,这个古旧的街区和村落,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至少,这是一个不适合“年轻人住”的地方。“去城里打工,赚钱,能跳舞唱歌,能看电影。混好了买房,混不好,我回来盖个新房也行。”老山憧憬着未来:“好多小伙伴都出去了,我也想出去。比在家里种地强。”

早在2008年开始,七级镇和阳谷相关部门,对于七级村和七级街区的保护工作就已经展开了,而正是因为这些保护工作,将七级街区两侧的传统明清建筑保存下来。这种理所当然的保护,却也引来了一些像老山这样的年轻人的不满:“也不让盖新房子,凭什么呢?村里的道有的很难走,买了车也开不进来。谁愿意留在这里。”

而即使是今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在老山看来也跟自己毫无关系:“成功不成功的,我都得离开这里,去打工赚钱,不能老呆在家里啃老吧?”“年轻人都走了,甚至有些四五十岁的人也出去打工了。”冯保江说道:“很多年轻人都搬出去住了,这个村子快空了。”

这些年冯保江沉迷于整理各种掌故和作诗,他想用文字来叙述和记住关于七级村的故事和历史:“我看电视也说乡村记忆,什么是乡村记忆,就是这些老故事,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曾经发生的故事。”可是现在,年轻人对这些故事并不太感兴趣,这让冯保江很无奈:“有了故事,给谁说去?”

冯保江的无奈,或许是大多数人的无奈。不过他并不知道,在他发完牢骚后的两天,也就是10月16日,山东省住建厅正式发布了省内103个传统村落,并且开始面向社会公示。而七级村,也名列其中。

相关链接

六门四关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无论是城门还是小镇,大多是以东西南北四个门为主,但是在七级镇七级村所在的七级街区,却有六门四关的说法。

北门:现在的七二村王姓村民门口,门楼是拱式建筑,从门洞直接进入街衢,门楼两旁修有台阶,拾级而上,步入门楼,门楼上供奉火神神像,当地俗称火神庙,是七级镇节日聚会的地方。

南门:现在的七一村村委会办公室正西。相传路北是一座花园,路南立有化石碑,是一位江南富商从南方运来,化石可疗外伤,村民手脚碰伤流血,抹上就可止血。

前东门:现在的七一村翟姓村民门口,为什么建前东门,还要从清朝嘉庆皇帝说起,嘉庆皇帝的授业恩师是七级人,叫翟作桢,嘉庆即位后,想起自己的恩师,派员来七级给翟作桢立了功德牌坊,六座旗杆座,为了和以前所建的东门以示区别,遂建一门,名前东门。

后东门:现在的七一村老关东街,此门是建镇时所建之门。

前西门:建镇时所建。

后西门:在前西门东,七级镇唐时建镇,明时建闸,清朝建仓,(即阳谷仓、东阿仓、莘县仓)是清时储粮的地方。清朝时,三县人民都要到七级来缴粮。后西门以里建有莘县仓,为了便于管理,也是为了安全有保障,莘县人在前西门东建了后西门,后西门以内,现存有回音洞,它和杨家坑与运河相通。

新闻推荐

少儿学英语应创设愉快外语环境

点击查看原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孩子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呢?创设新鲜的学英语环境教学过程...

阳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