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镇6000余名农民回乡创收
本报通讯员(通讯员 董丹丹 杨丽丽)31岁的焦自华,西湖镇竖旗岭村村民,当过建筑工人,干过驾驶员,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他回村种起了黑木耳,在该镇相关资金、政策扶持下,如今已小有成就,“扣除租金和菌棒成本,预计每亩能收入2万元左右”。
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是很多农村的选择。时下,西湖镇却兴起了一股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热”:从去年开始,有6000余名常年在外农民回乡创收,每年可增加收入9000万元。
西湖镇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亩,约有1.2万人靠务工谋生。近年来,该镇在抓好有序输出的同时,把花生制品、茶叶加工、服装制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实行“劳企联姻”活动,为企业招工当“媒人”,为农民就近务工找“婆家”,搭建起了人才中转舞台。目前,全镇共有大小企业3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全镇3000多名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兜里有资金,手上攥技术,脑中观念新。”接受城市生活洗礼的返乡农民,为西湖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生长剂”。为发挥这个群体的作用,该镇把返乡人员当作资源来开发,进行“深度加工”,努力使返乡人员实现人口到人手、人手到人力、人力到人才、人才到资本的转变,引导他们由单纯土里刨食转向“挖金掘银”,在领办经济实体当老板中实现由“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身。
西湖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采取信贷支持、技术服务等办法,在农民创业初始阶段“帮一把”、成长阶段“拉一把”、发展阶段“扶一把”。同时,依托镇劳动力转移服务办公室组织加大专业培训力度,为创业农民提供一对一保姆式跟踪服务,帮助排忧解难,1600多名农民掌握了一技之长,领办各类工商业户762户,吸纳3200余名富余劳动力就业,直接带动当地1800余农户走上致富路。
不仅是返乡农民,随着农村创业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刚出校门的青年人也不再把进城当成“有出息”的惟一出路,而是选择回乡施展拳脚。为了支持青年创业,西湖镇团委积极协调提供创业贷款,着力解决青年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并组织有经营经验的党员进驻当顾问,让青年创业起好步。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王晓辉)在山海天两城河口湿地,每年冬季都会有来自西伯利亚等地区野生大天鹅飞抵这里越冬,寒冷的冬日里,这些“白精灵”成为这里一道靓丽的风景。近年来,山海天大力实施河道治理...
阳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