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外语热,母语冷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语文?

黄河口晚刊 2014-04-16 15:36 大字

去年,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课程从必修调为选修,引发热议。有不少人质疑:“英语还是必修课,为什么汉语成选修课了?”有调查显示,超过六成高校语文课的课时仅为英语课一成。从课程设置和考察要求来看,大学汉语似乎不受待见,许多大学生用来学习英语的时间也远远多于学习汉语的时间。

语文、英语待遇不一样

有调查现实,96.52%的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但必修课占比仅为 34.8%,课时也在逐渐减少。62.5%的高校大学语文课时在32个或更少,开课1个学期、2个学分,较之大学英语课的300至400个课时、开课4个学期、12至16学分。与大学英语相比,大学语文的课程量和所占学分明显少得多。

一般本科类院校,非英语专业公共大学英语课为4个学期,也就是前两年都要学英语,而大学语文才学一个学期。“大学学英语的时间的确比学汉语的时间长。”在省内一所大学读文学类专业的贺同学说,大一、大二每周有两次英语课,而关于汉语的课程总共只有两门,各学一学期,每周只有一节课。

汉语缺乏学习动力

大学课程对于英语课和汉语课的设置上有差别,学生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大学生多会主动利用自习时间学习英语,而极少有人会自习汉语。

“每天校园内晨读的大学生,大多都是读的英语,读汉语文章的人寥寥无几。”大学生小张说,大学生不敢放松对英语的学习,多是因为需要考英语四六级,而多数大学将通过英语四级考试作为颁发毕业证的条件之一,而有些招聘单位则在报名条件中明确要求通过英语六级。而大学语文则只是通过课程考试即可,对顺利毕业、找工作的影响不大。

大学语文成“高四语文”

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大学生的看法不一。有的认为,大学开语文课有补课的性质,对基础不牢的学生有帮助。中学语文基础很牢的话,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并非绝对必要。有人则认为汉语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内容可以学,大学这一黄金时期不该忽视汉语学习。

在高校中,大学语文是公共课,可是在不少老师的观念中,教学和科研水平不行的老师才会被要求去教授公共课。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也不尽如人意,像是“高四语文”,感觉像是复习高中语文的内容,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大学语文老师李老师说,大学语文教学应与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有所区别,大学语文应向纵深拓展,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表达能力、综合性的语言应用能力等,而不能仅仅止步于“大学汉语”课程。

人民大学改革后的大学语文教学从2013级本科生开始实施,原来2学分的必修大学汉语课将增加、扩展为总计10学分的人文素养课。人文素养课包含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群、原著经典选读课程群、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群以及课外阅读课程群。全校学生可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心仪的课程。这种做法被许多专业老师认可,认为是更合适的方式。

汉语、英语同样重要

大学语文课所遭遇的尴尬,不仅仅是课程教授方法适合还是失当的问题,还有复杂的综合原因,与崇尚实用、速成的浮躁社会风气都有关。但高校对学科重不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科不科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曾在我国各大学普遍开设。但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却中断近30年,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才得以重新开设。如今,又一个30年过去了,令人未曾预想的是,大学语文却再次“遇冷”,很多大学陆续取消这门课程,没有取消的也逐渐把这门课程边缘化,从必修变为选修。任课老师不重视,学生更是应付了事。

技多不压身,知识也是,多学知识 总 是 好的。大学生英语和汉语学习要两手抓。英语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工具,不能放松;而不管是将来就业还是做研究,汉语都要达到一定水平,而且汉语中蕴藏着传统文化,“活到老,学到老”不为过,大学时代也要重视其学习。母语教育并不能单靠一门课程来强化,未来一定会有创新出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记者 李红佳) 

新闻推荐

杂技玩出新“把戏”药酒玉石全开卖■两个多小时赚走市民千余元 ■提醒:类似骗局要小心

本报讯 “九华山杂技学校开始招生啦!”“免费杂技表演,欢迎市民观看。”……9月11日19时许,一伙儿...

阳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