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死也要死在编制里” 是无奈是惰性

黄海晨报 2013-01-17 21:28 大字

1月4日,哈尔滨448名事业编制环卫工正式上岗。此前招聘共有2954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成功报名。其中22名研究生落选,主要是对环卫工作认识不够。落选者之一的王洋称热衷体制内身份不仅为稳定,而且落户到城市会带来就业、教育等优势,“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据1月14日《华商晨报》)

“死也要死在编制里”表露的不仅仅是对于编制的偏执热衷,更多的是对于城乡二元化格局下权利落差的无奈,以及对于更宏观层面上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的内心渴望。

公务员、事业编制等“体制内”职业由于其特殊地位而形成的社会地位、优厚待遇、稳定性、发展上升空间、福利保障等一系列职业优势,使得这种“体制内”职业成为广大高校毕业生首选的香饽饽,“国考”“公考”不断创新高的报考人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即便公务员的“金饭碗”不易获得,退而求其次,事业编制的“银饭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由此城管工作人员、掏粪工、环卫工等看似“低端”的职位,同样受到包括硕士在内的高校毕业生的热捧,也就合情合理了。就像有段子调侃的,“姐掏的不是粪,是编制”,而编制对应的是工作稳定和待遇优厚,重要的是“旱涝保收”,一般情况下不用担心“下岗”。

对于“死也要死在编制里”,我们不应简单批判其具有“体制崇拜症”,不妨从更加宏观的层面考虑,为何公务员、事业编制甚至国企等“体制内职业”成为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社会各界首选职业?如果仅仅是考虑薪资优渥,一些私企、外企的薪资甚至比这些“体制内职业”更加优厚,高校毕业生为何偏偏选择掏粪工、环卫工等看似“低端”的职业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他诸如社会地位、工作稳定以及上升空间等,“体制外职业”很难像“体制内职业”一样提供给求职者。“死也要死在编制里”表现出来的话外音,说到底是对公民个人合法权利的一视同仁和不同性质职业所获待遇的同等看待。从个人来讲,以户口为核心的城乡二元化带来的“权利差序格局”亟待改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亟待建立健全,为个人发展打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职业选择的背景来看,职业不应因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之分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对待,所有的职业都应获得平等的社会资源和发展空间,这同样是公平正义的题中之义。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应该成为公共部门不懈努力的目标。“死在编制里”的多重含义,说到底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求,是对社会公共资源均衡化分配的呼吁,是对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等提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政府职能转变的殷切期待。 (凌国华)

一个看似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大街需要人扫,粪也需要人掏,职业不分贵贱,环卫工作也需要知识和创新。录取者已上岗,来往的行人不会探究这身工装背后的研究生学历。蹭蹬十数载获得高学历,去找一份“好”工作,这算是一件很功利的事情吗?毋庸讳言,大多数人读书不过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更直白地说是一份好工作。

这些大学生如果不是冲着编制去的无可厚非,但从媒体的报道看,他们并非真喜欢清洁工作。

环卫工职业拿什么吸引“硕士”?显然是编制。虽然环卫工目前的待遇只有1500元左右,如果能顺利考入,在工作三年后,如果管理岗位出现空缺,将有可能调整到管理岗位,这是更大的诱惑。如此直白的心理表白,可见每一名硕士心中都有一个小算盘。考编的硝烟刚刚散尽,争夺管理岗位的大战已经拉开序幕。

其实,硕士们可能有他们的苦衷。学无所长、学无所用自然难以振动双翼翱翔九天,而“编制”二字,作为公务员的一种延伸貌似解了学历高端,但学无所长、学无所用者的燃眉之急。

其实这只是温水煮青蛙。功利地讲,环卫工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既然能够放下身价愿意做环卫工,为何又不敢在社会上放手一搏?如此年轻的生命,那么多年的寒窗苦读,应该积累下更多的激情和自信,实际上却如懵懂的青蛙一般暂时满足了温水的滋润。

年轻人输不起,自然不敢放手一搏。相反,无论是政府还是国企,巨大的稳定感以及背后的红利吸引着年轻人。进入这个体系是一种待遇,在这个体系之外,就业、福利、教育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又是另外一个天地。一些人发出“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的感慨也应该被理解。

社会因素之外,代际影响也是重要因素。上一辈人,很多并未能从奋斗中感受到成就感,反而有可能碰得遍体鳞伤。他们将物质财富留给孩子的同时,也依据自己的经验教导子女,这才有了全社会对“编制”趋之若骛的追捧。

一直以来,中国致力于打破铁饭碗的改革一直在进行,“编制”仍受年轻人追捧,一方面说明,当前利益分配机制仍有问题,人事制度改革需要继续深入,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亟待纠偏。另一方面,社会观念走回头路的迹象令人忧虑,一个年轻人说他愿意死在编制里,那一个国家呢?可曾记得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钱兆成) 

新闻推荐

点击放大动辄上万元一斤的西湖龙井明前茶让普通茶客望

动辄上万元一斤的西湖龙井“明前茶”让普通茶客望而却步,却是近年来风雅礼品的首选。然而记者了解到,由于三公经费的紧缩,今年高端礼品茶的定制市场不仅遇冷,西湖龙井的价格还出现了市...

阳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阳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